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托疽

猜你喜欢

  • 消上

    病证名。小儿消渴之一。《幼科铁镜》:“消渴,心火动而消上,上消乎心,移热于肺,渴饮茶水,饮之又渴,名曰消上。”治以滋阴养液为主,宜莲花饮(甘草、知母、莲花须、黄连、瓜蒌仁、五味子、人参、干葛、白茯苓、

  • 太阴脏病

    病证名。指寒邪直中太阴或邪传太阴寒证。亦称太阴脏证。《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邪传太阴脏证,口淡胃钝,呕吐清水,大腹痞满,满而时痛,自利不渴,渴不喜饮,小便短少色白。……此太阳寒邪,直入足太阴脏证也

  • 假葡萄藤

    见《广西中草药》。为爬山虎之别名,详该条。

  • 五位

    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定位。《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谓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布在东、南、西、北、中五方之位,因而产生寒、暑、燥、湿、风五种气候的变化。

  • 扁豆皮

    见《本草便读》。即扁豆衣,详该条。

  • 降诞

    见《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即分娩。详该条。

  • 嗽血

    证名。见《证治要诀·诸血门》。①泛指血由咳嗽而出之症。又称咳血。《症因脉治》卷二:“咳血即嗽血。”有外感、内伤之别,详见外感嗽血、内伤嗽血条。②指咳声轻而多痰、痰中挟血之症。《景岳全书·杂证谟》:“咳

  •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

    证名。指手阳明大肠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症。《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 内伤湿痰

    病证名。湿痰证之一。《症因脉治·内伤痰症》:“湿痰之症,身或热或不热,体重足痠,呕而不渴,胸膈满,时吐痰,身体软倦,此内伤湿痰之症也。”多因脾胃阳虚,水液停留,生湿酿痰所致。治宜理脾燥湿为主。如二陈平

  • 脾合胃

    脏腑相合之一。脾和胃同是消化、吸收和输布饮食物及其精微的主要脏腑。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脾为脏属阴,其性喜燥恶湿;胃为腑属阳,其性喜润恶燥;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在功能上互相配合,经脉上互相络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