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七世纪【介绍】:唐代医生。济阴(今山东曹县)人。唐太宗时为殿中侍御医。
证名。指突然发热而呼吸迫促的证候。《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热论》:“暴热上喘者,病在心肺,谓之高喘。”治宜宣肺平喘,用麻杏甘石汤。
病名。指伏暑之发于霜降后立冬前者。《重订广温热论·湿火之症治》:“至于秋暑,由夏令吸收之暑气,与湿气蕴伏膜原,至秋后而发者是也。……发于处暑以后者,名曰伏暑,病尚易治;发于霜降后立冬前者,名曰伏暑晚发
病证名。①泛指由血瘀所引起的眼疾。《证治准绳·杂病》:“乃血灌睛中瘀塞不通,在睥则肿胀如杯,椒疮之患。在珠则白轮涌起,凝脂翳、黄膜上冲、痕成窟、花翳白陷、鹘眼凝睛等恶证出也。”“凡见白珠赤紫,睥肿虬筋
见《本草纲目》。即鸦片,详该条。
五脏正常脉象之一。指脉来轻浮虚软而和缓之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肺脉来,厌厌聶聶,如落榆。”
见清·赵楷《百草镜》。即浙贝母,详该条。
病名。生于面颌部的肿疡。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又名脸发、面疮。由风热郁滞阳明胃经,循经上攻而成。多生于面部颊车处。初起一个,形如赤豆,渐发数枚,色红焮肿疼痛,破后时津黄水。治宜疏风清热。内服荆防败毒
病名。指虚劳病之中虚气滞者。《太平圣惠方·治气劳诸方》:“夫气劳者,由脏腑虚弱,阴阳不和,喜怒无恒,劳逸过度之所致也。”症见胸膈噎塞,呕逆,脘腹胀气,饮食不下,大便时泄,面色萎黄,四肢无力,日渐消瘦等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