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之一。《金匮翼》:“虚疟者,或体虚而病疟,或因疟而致虚。六脉微弱,神气倦怠,是以补养正气为主。经云,症脉缓大虚,便用药,不宜用针。盖病疟而脉虚,气先馁矣。故不宜用针而宜用药。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
泛指自肘至腕的肌肉。《灵枢·论疾诊尺》:“尺肉弱者,解,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
针刺手法名。《金针赋》:“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指针刺入穴后,先行九阳之数,得气后,将针或进或退,使气到病所。
证名。指咽部疼痛。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医学心悟·咽痛》:“咽者,少阴经脉所过之地也,热邪攻之,则咽痛。”寒邪直中下焦,逼其无根失守之火,发扬于上,亦令咽痛。然必有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等证。
拔罐术语。指拔罐后将火罐除去之意。起罐时常先用手指按压罐口边的皮肤,另以一手将罐体略向对侧扳动,使罐口与皮肤间形成一个孔隙,让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就可松脱。惟起罐时,用力宜轻缓,以免损伤皮肤。
指口内有咸味的感觉。《医学正传·口病》:“肾热则口咸。”《张氏医通》卷七:“口咸,肾液上乘也。六味地黄丸,加五味乌鲗骨。”《奇效良方·口舌门》:“五脏之气偏,由是诸疾生焉。且咸则为寒。”属虚寒者,用附
出《太平圣惠方》。为绿豆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痘疹经验良方》。痘疹出后,其毒当敛不敛,复入于里者,谓之倒敛,多见于元气素弱,又不食,常自利以致气馁,不能托毒外出者。治以益气托毒为宜,如异功散加黄芪、当归。
古医官职称。北齐和隋代尚药局均设是职。北齐尚药局设典御2人,统管医药事宜。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又名中脾积。食硬物或冷物伤脾而成的积滞。症见面黄,或带虚浮,脐上微痛,肚皮热,饮食减少,脐上及腹中痛,所食不化,头微热。治宜消积健脾。先用取癖丸,后用匀气散、醒脾散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