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暑中阳邪

暑中阳邪

见《医宗金鉴》卷三十九。即阳暑。详该条。

猜你喜欢

  • 松子喉风

    病名。多由心胃火燔,邪毒上冲所致。《焦氏喉科枕秘》卷一:“形如松子,色若猪肝,口喉皆赤,张口吐物则气逆,关闭不能饮食。”治宜泻热凉膈。用三黄凉膈散加荆芥、防风、僵蚕、牛蒡子等。或待脓熟时以刀针于高肿处

  • 知母饮子

    ①《银海精微》卷下方。知母、茺蔚子各三两,防风、细辛、桔梗、茯苓、大黄、芒硝各一两。水煎,食后服。治花翳多年不退。②《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方。知母、茺蔚子、车前子各二两,黄芩、桔梗、大黄、五味子各一两

  • 灌脓

    出《证治准绳·痘疮》。即贯脓。详该条。

  • 神效消疬丸

    《疡医大全》卷十八方。熟地黄二两,泽泻、茯苓、山茱萸肉一两,延胡索、牡丹皮、牡蛎各一两二钱(一方有玄参,无延胡索)。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钱。治瘰疬。

  • 脐疮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又称脐中生疮。脐疮是在脐湿的基础上,皮肤破损,再感毒邪,壅于脐部,郁而不散,出现脐部红肿,轻者局限于脐部,重者可向周围蔓延,甚则糜烂,脓水外溢,同时可见发热,烦躁,唇红

  • 提云草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老鼠耳之别名,详该条。

  • 囟填

    病证名。指囟门突出,隆起如堆的证候。多见于发热和惊厥的患儿,亦有由寒凝气滞而致者。《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小儿囟填,由乳食不时,饥饱不节,或热或寒,乘于脾胃,致脏腑不调,其气上冲所为也。”因热上冲者

  • 暑泄

    病名。即暑泻。《不居集》卷二十一:“暑泄,夏月暴注水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又有暑泄,因受暑邪,烦渴,尿赤,自汗面垢,暴泻如水。宜茹令汤、桂苓甘露饮。”详暑泻条。

  • 裴琏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五脏论》1卷,已佚。

  • 斑疮入眼

    病证名。指睑缘生疮,累及角膜。《世医得效方》:“眼胞患斑疮,热气冲透睛中,疼痛泪出,翳如银片,肿涩难开,宜服柴胡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