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出《灵枢·卫气》。①指眩晕。《丹溪心法·头眩》:“眩者,言其黑晕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②指视物黑暗不明。《伤寒明理论·头眩》:“眩为眼黑。”《证治汇补·眩晕章》
①经外奇穴。出《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刺疔捷法》。位于耳垂前面中点。主治锁口疔等。直刺0.1寸,或点刺出血。②耳的部位。耳轮之垂下处。又名耳坠、耳垂珠。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五。因毒受在掌后腕处,因心经风寒凝滞,血不流通、结成此毒。当用定痛败毒散,若透手腕、毒邪易流骨髓而使证情缠绵。证治参见腕痈及附骨疽条。
【介绍】:唐代医家。曾对孟诜《食疗本草》一书的内容进行补充达八十九种。
出《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宣发中焦上输的水谷精气,充养身体各部,象雾露一样均匀地敷布于全身,故称。
指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主要穴位。《灵枢·四时气》:“风肤胀,为五十七痏。”参见水俞五十七处条。
气功功法。通过吐纳以引动“内气”运行,增强生理机能的一种静功锻炼方法。见于明《道藏·太清调气经》。其功法为:在闲暇时,取静室无人处,散发、宽衣、覆被、正身仰卧,舒展两手,即行调气,以鼻行气,以口吐气。
【介绍】:见姚能条。
病名。《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又名瘕疝、蛊。因风邪化热传于下焦,与湿相合而致,其症小腹部热痛,溺窍流出白色粘液,宜用五苓散之类。因风寒与腹内气血相结而致。症为腹皮隆起,推之可移
病名。《喉科心法》:“小舌(即悬雍垂)忽变白色,其舌下垂,痿软而大,吞咽作哽,呼吸觉气闷不利,初则干饭难下,继则糜粥亦觉梗格,由酒客伤中,胃气惫败,或杨梅广疮余毒而成。”参见帝钟风、杨梅疮、悬旗风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