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黄芪、茯苓、大枣、鸡血藤。冲剂,每服15~30克,一日三次,开水冲服。功能益气补血,健脾和胃。治白细胞减少症,及病后体虚、脏腑亏损所致的免疫功能下降等症。
书名。11卷。清·唐大烈辑。刊于1792~1801年间。是我国早期具有医学刊物性质的著作。每年1卷。共发表了江浙地区四十多位医家的文章100篇左右。内容不分门类,不限卷数,不拘体裁。有医学理论,专题讨
《温病条辨》卷三方。人参、山药、茯苓、莲子、芡实、补骨脂、肉苁蓉、山茱萸肉、五味子、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水煎服。治老年久痢,脾肾阳虚,大便溏泻。
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即不孕,详该条。
脉象之一。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脉经》:“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主痰饮、食积、实热等证。又主妊娠,健康人亦可见。
药物学著作。简称《绍兴本草》。系在绍兴29年(1159年)王继先等奉诏修订刊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参见该条)时所用的书名。现此书仅存各种旧钞的残卷。有1933年日本春阳堂的影印本(残存图卷1~5卷)
出《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五。即小儿紧唇。详该条。
指脉管。《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详脉条。
病证名。产后危证之一。出孟葑《仁寿镜》。因产后败血冲遏于心,入于肺,气与血并,喉声如蝉鸣。治宜乳香一钱,煎汤入陈酒三分服之。
【介绍】:民国时期医家。四川人。曾在上海国医学院任教,主张吸收西医之长处以改进中医,著有《伤寒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