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五色梅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位于上星穴处的痈。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名顶门疽、佛头疽。由脏腑阴阳不调,热毒上壅而致。患处起核,色紫坚硬肿痛,脉洪大而数者为实,脉微细而数者为虚。治法:实证见外痈条,虚证见无头疽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少海,见该条。
【介绍】:三国时蜀国医家。据史料记载,著有《意医纪历》1卷,现已不传。
【生卒】:708~769【介绍】:唐代医生。字之巽。曾与崔沔同学医于兰陵萧亮,尽得其传。
书名。1卷。清·徐锦撰于1851年。徐氏以相似病证归类整理,分述中风、血证、喘咳等多种病证。略论病因、病理,医案多属一病一方,间有连续就诊治案。
见《山东中草药手册》。即蚕蜕,详该条。
病证名。指小儿哺露而变生的疳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载其病因为:“小儿乳哺不调,伤于脾胃,脾胃衰弱,不能饮食,血气减损,不荣肌肉”所致。症见骨瘦如柴,呕逆,吐虫,心烦,口渴,傍晚蒸热等。宜先用集圣丸
【介绍】:宋代医生。编集《附益产育宝庆集》一书,已佚。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古钩藤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