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风化硝、蒲黄各半两。为细末,每用一字或半钱,点揩舌之上下。治风热上攻,舌硬肿大不消。
人体部位名。古人解、骱通用。同节骱,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即关节,详该条。
用行气化瘀、消滞软坚以消除痞积的治法。如胁下肿块、坚实不移(多属肝脾肿大)或小儿疳积等病,均可采用此法。
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即复溜,见该条。
针灸著作。明·陈会撰,刘瑾校补。1卷。刊于1425年。本书系将陈会所撰的《广爱书》(针灸书,今佚)12卷精简撮要而成。主要取用119穴,编成歌诀和插图,并附以折量法、补泻直诀、取穴图说、诸病配穴以及针
病名。出《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将蛊毒分为蛊毒候、蛊吐血候、蛊下血候等。症状复杂,变化不一,病情一般较重。蛊毒可见于一些危急病证、恙虫病、急慢性血吸虫病、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菌痢、阿米巴痢等病
藏医学著作,藏名《据悉本温》。清初著名藏族医家德西·桑吉嘉措编著。成书于1686年。本书是目前流传的对《四部医典》的标准注解本。《四部医典》成书后,受所处时代的影响,未能及时传播。直至十二世纪才由宇陀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指头晕目眩。多由血气亏损,风邪上乘所致。《圣济总录》卷十六:“风头眩之状,头与目俱运是也。五脏六腑之精华,皆见于目,上注于头。风邪鼓于上,脑转而目系急,使真气不能上达
见《卫生宝鉴》,指女子外阴小及阴道较狭窄。
证名。指四肢弛软无力。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多见于中风、痿、痹等症。参见各有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