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顾元交条。
东汉时医官职称,为太医监之下属官职,计2名,其职责掌管医方。
悬起灸之一种。将艾条燃着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作一上一下忽近忽远的一种灸法。形如雀啄,故名。适用于昏厥急救及一般虚寒性疾病。本法热感较强,应避免灼伤皮肤。
中药炮制法之一。是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与水共研细,加入多量的水,搅拌,较粗粉粒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干燥,即成极细的粉末。多用于矿物药的加工,如飞炉甘石。
眼的部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白睛,详该条。
古代治疗疔疮的一种方法。见《疡科准绳》卷二。在铁桶内放置烧红的鹅卵石,将醋泼在石上,再使患处覆桶上,四周以衣被盖护,勿令泄气,以患处出汗为度。
病证名。又名囊耳。《证治准绳·杂病》:“震耳,耳内虚鸣,常出青脓。”多由肝胆湿热所致。耳中有青色脓液溢出,或兼见肝胆湿热症状,如口苦,舌苔黄厚等。治宜清热除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如大便秘结,宜清肝泄热
恶寒证之一种。《证治汇补·恶寒章》:“阳虚恶寒,以阳气能温分肉而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阖,内伤房欲,火衰恶寒,即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其症必兼踡卧,足冷,濈濈自汗,两尺沉细。”《景岳全书·杂证谟》:“其证则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大戟二钱五分,制皂角三钱,木香二钱,炒黑牵牛子一钱五分,煨甘遂一钱。为细末,用枣肉捣丸,每服三钱,分三次服。第一次葱白煎汤、陈酒送下;第二次莱菔子、砂仁煎汤送下;第三次牛膝、木瓜
病名。见《辨证录消渴门》。因胃火炽盛,津液干涸所致。主要症候为嘈杂易饥,大渴恣饮,饮一溲二。治宜滋阴泻火。用闭关止渴汤、止消汤等方。参见消渴、中消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