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病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心脾二藏有瘀热所为。心主于舌,脾之络脉,出于舌下,若身面发黄,舌下大脉起青黑色,舌噤强不能语,名为噤黄也。”参见黄疸有关条。
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天津市南开医院)。金钱草30克,草薢、海金砂各15克,琥珀(冲服)1.5克,石苇、冬葵子、篇蓄、瞿麦、车前子、滑石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功能清热利湿,通淋化石。治输尿管
病证名。指瘀血所致的心痛。《证治汇补·心痛章》:“血痛,若跌扑损伤或平日喜食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时痛时止,或饮汤水下咽即呃。痛时从上而下自闻唧唧有声,搔抓无措,眠卧不稳,心下如刮,上连胸臆。乃积血
病证名。指湿热所致的腹泻。由湿热内侵,蕴结肠胃所致。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如泄泻黄稠,腹痛作热,面红口渴,此热湿也,其症多得于夏,以五苓散加滑石、甘草、木通治之。”如兼腹痛舌苔黄厚者,用香连导滞丸
【生卒】:约1190~1270【介绍】:宋代著名的医学家。字良父,晚号药隐老人。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代以医为业,曾任建康府明道书院医学教授。我国古代妇科包括在大方脉内,没有形成独立的科目,唐宋以来
病名。指每逢行经期或经后出现头目眩晕,视物昏花的病症。多因血虚,肝肾阴虚,痰湿所致。若素体血虚,或精血化源不足,经行时其血更虚,血虚不能上荣于脑,症见经期或经后头晕如旋,面色白,心悸少寐,经行量少,色
病证名。《活幼心书》:“先泻而后吐者,乃脾胃虚冷,其候先泻白水,或白冻,吐亦不多,口气缓而神色慢,额前有汗,六脉沉濡,此为冷也。”治宜温中,用理中汤。
推拿穴位名。即威灵。详该条。
证同热入心包。都是热性病因高热而出现神志症状的病变。热入心包是指病变部位,热伤神明是针对神志症状。参热入心包条。
①《灵枢经》篇名。行针,即运针。本文专论针刺反应,故名。主要论述针刺治病由于人的体质不同,血气阴阳有盛衰,所以针感也不一致。但针后产生不良反应或病情更趋严重者,是医者乱行针刺的过失。②针刺运针手法,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