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腰部有热的感觉。见《灵枢·论疾诊尺》。腰为肾之府,肾虚或邪气在肾,可见腰热。《医学纲目》卷五:“热在腰或痛属肾。肾居腰,肾热则当腰亦热。”参见发热条。
出《素问·调经论》。指神、气、血、形、志五者邪气有余。神有余则笑不休,气有余则喘咳上气,血有余则怒,形有余则腹胀、二便不通利,志有余则腹胀、飧泄。神、气、血、形、志为五脏所藏,其有余,实质是指五脏之邪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正七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任者。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见清·寄湘渔父《达生保赤编》。即沥浆生。详该条。
①经穴名。代号sP2。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荥(火)穴。位于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下缘赤白肉际处(《针灸集成》)。一说“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灵枢·本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即脱囊之南方俗称。见该条。
古代南方对医生的一种称谓。此名称始自宋代,相沿至今。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五方。丝瓜藤(近根处者)不拘量。烧存性,为末,每服三钱,食后黄酒送下。治鼻渊头痛,鼻流血水,淋沥腥秽,头眩晕而痛。
病名。见《疡科选粹》卷三。多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胃蕴湿热,外受风邪所致。初起面目浮肿或发红,痒如虫行。风甚者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湿甚者破流脂水,瘙痒难忍。治疗:风甚者宜凉血消风,服消风散(《医宗
①通捐。祛除、除去。《素问遗篇·刺法论》:“泻盛蠲余,令除斯苦。”《针灸大成》:“蠲邪扶正。”②通涓。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