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卷五。是一种较轻的出疹性传染病。多见于五岁以下的婴幼儿,流行于冬春季节。疹点细小淡红,出没较快,退后无落屑及疹痕,因其症状如痧子,故又名风痧。主要由于外感风热时邪,郁于肌表,发于
【介绍】:见陆渊雷条。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秋枫木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溪黄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人。字致道。乌程(今浙江吴兴)人。通医学,曾刻《博济方》,并集家藏经验方,编有《莫氏方》一书附于后,已佚。
疟疾之一。指疟疾发于夜间者。①即三阴疟。《医宗金鉴》卷四十二:“疟在夜发,名曰三阴疟疾。”详见三阴疟条。②即鬼疟。《张氏医通·疟》:“夜疟俗名鬼疟。此邪入血分,宜升散血脉之邪。《千金》内补建中加升、柴
针灸著作。又名《膏肓腧穴灸法》。1卷。宋·庄绰撰。1128年刊行。书中介绍膏肓穴的主治、部位及不同流派的取穴法等,并附有插图。参见针灸四书条。
【生卒】:六至七世纪【介绍】:隋唐时期医学家。籍贯不详。大业中(605~616年)曾任太医侍御,很有名望。撰有《黄帝内经太素》30卷,是注解《内经》最早的医家之一,对后世研究《内经》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证名。又名嗽吐脓痰。小儿咳嗽而咯脓痰的病证。多为感受风热邪毒,熏灼于肺,痰热内蕴,热壅血瘀,蕴酿成脓所致。可用桔梗汤,或苇茎汤加鱼腥草、红藤、银花。
见《寿世保元》卷九。即洪宝丹,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