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经穴名。代号LI8。出《针灸甲乙经》。《圣济总录》称手下廉。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前臂背面,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距曲池穴4寸处。一说“在曲池前五寸”(《医学入门》)。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深支、
证名。①见《外科辑要》卷三。指疮口不敛,周围组织渐高坚硬。多因疮疡溃后,感受风湿热毒,或不慎房事或饮食禁忌,或外用药物不当所致,可用银针挑破疮口四周,以木耳焙研极细末,麻油调敷可消;亦可用丹药腐蚀;待
太阴经阴络之称。《素问·皮部论》:“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张景岳注:“关者,固于外;蛰者,伏于中。阴主藏而太阴卫之,故曰关蛰。”
病名。见明·蔡维藩《痘疹方论》。又名水花、水疮、水疱。是疱疹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较多。临床以发热,皮肤及粘膜分批出现斑疹、丘疹和疮疹为特怔。病机为外感时邪风毒,内蕴湿热,扰
古刺法名。九刺之一。《灵枢·官针》:“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是指浅刺皮下血络的针刺方法,三棱针及皮肤针的刺法均属此。以其刺及络脉,故名络刺。
经外奇穴名。出《类经图翼》。位于头部中线,当前、后发际连线的中点处;或于百会穴后1寸取穴。主治中风,头痛,眩晕,癫痫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齿龄乃睡中上下齿相磨有声,由胃热故也。”即齘齿。详该条。
痧证之。指痧症水泻不止者。《痧症全书》卷中:“泻痧,水泻不计遍数,不可下,又不可止涩,惟分理阴阳,用五苓散去桂,白术换苍术,加车前、木通之类。若由慢痧变来,但宜治痧,则泻自止。”
【介绍】:见吕博条。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劳诸方》。详骨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