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痧筋

痧筋

指发痧时腿弯、肘弯上下怒张的静脉,呈深青、紫色或深红色。系痧症显现于体表的一种标志。《痧胀玉衡》:“痧筋有现有微现,有乍隐乍现,有伏而不现。痧筋之现者。毒入血分者多;乍隐乍现者,毒入气分者多;伏而不现者,毒结于血分者多。”治法:痧筋明显的,用刺痧法;乍隐乍现的,须俟其显现后再放血。其他如痧毒结聚不散,结于血分者,散其瘀;结于食者,消其食;结于痰积者,消其痰积。散结之后,痧筋必显,用三棱针刺痧筋使出血,以排泄痧毒。

猜你喜欢

  • 革脉

    脉象之一。《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后世一般认为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者为牢脉。主亡血失精。

  • 饭匙骨

    即肩胛骨。其前方呈扁平三角形,向后凹陷,形同饭勺,故名。

  • 拘挛

    证名。出《素问·缪刺论》。一作痀挛。多因阴血本亏,复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筋脉,或瘀血留滞所致。以四肢多见。其状牵引拘急,活动不能自如。《杂证会心录·挛症》:“拘挛属肝,肝主身之筋也。古书有风寒湿热血虚之

  • 三阴疟

    病名。指疟疾发于三阴经者。①即三日疟,详见该条。②指疟发在处暑后,冬至前之三日疟。《类证治裁·阴疟》:“三阴疟多发在处暑后,冬至前,发愈晚者去亦迟,以气令收肃故也。其发时也不定,有前间一日,忽间二日发

  • 二十八脉

    ①常见的二十八种脉象。即:浮、沉、迟、数、滑、、虚、实、长、短、洪、微、紧、缓、弦、芤、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大(一作疾)。②二十八条经脉。《灵枢·五十营》:“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

  • 包识生

    【介绍】:见包一虚条。

  • 火头痛

    病证名。即火邪头痛,火热头痛。《医学六要·头痛》:“火头痛,寸口脉洪而大,证兼口干目赤等火证者,上焦实火也。”多由阳明胃火上冲所致。症见头部跳痛或胀痛,或痛颊齿,或自耳前后痛连耳内,烦热、口渴,便秘,

  • 潘阳坡

    【介绍】:元代医家。为金代名医刘完素三传弟子,著《加减方》1卷,已佚。

  • 经来臭如腐肉

    病证名。《竹林女科证治》:“此乃血弱,更伤热物。譬如沟渠水干,天气无雨,久则臭也。身衰旧血少,新血不生,则臭如夏月腐肉。宜服龙骨丸(龙骨、海螵蛸、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芩、茯苓、牡蛎),兼服通瘀散

  • 灸板

    灸用器具。出《外科图说》。是一种雕有不同大小艾炷形状的木模板,用以制作艾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