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包

痰包

病证名。又名匏舌、舌下痰包。即舌下囊肿。由痰火互结,留阻舌下而成。症见结肿如匏瓜状,光滑柔耎,色黄不痛,胀满舌下,妨碍饮食、语言。破之出痰涎如鸡子清,粘稠不断,或如豆渣、粉汁,反复不愈。当以利剪剪破,排尽脓涎,局部吹冰硼散,内服清热化痰之剂。用黄连温胆汤加减。与重舌条互参。《外科正宗》卷四:“痰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而匏肿。绵软不硬,有防言语,作痛不安,用利剪刀当包剪破,流出黄痰;若蛋清稠粘难断,捺尽以冰硼散搽之。”

猜你喜欢

  • 左牡蛎

    见《补缺肘后方》。为牡蛎之处方名,详该条。

  • 打枪子

    见《分类草药性》。为绛梨木子之别名,详该条。

  • 冰瑕翳深

    病名。《银海精微》:“黑眼上生翳,如冰蝦形状,因而名曰冰蝦也,大抵与鱼鳞白陷同也。”参见白陷鱼鳞条。

  • 绵大戟

    出《滇南本草》。为狼毒之别名,详该条。

  • 黄良佑

    【介绍】:明代医家。字履祥。休宁五城(今安徽休宁)人。弃儒学医,擅长针灸,在当地闻名。撰有《麻痘秘法》、《本草类方》等书,未见刊刻。

  • 宣露

    肾疳五证之一。出《小儿药证直诀》。详牙疳条。

  • 评注史载之方

    见周氏医学丛书条。

  • 口唇

    解剖名。出《灵枢·忧恚无言》。即唇,亦作唇口。唇之色泽具诊断意义。《疡医大全》卷十四:“唇口焦红者吉,唇红者主烦躁渴饮,唇燥裂者是脾热,唇口俱肿赤者是热极……,唇青者主血虚脾寒也……。”参见唇条。

  • 王说山人服气法

    气功功法。结合意引、存想以进行锻炼的一种“食气”方法。见于《云笈七签》卷59中。其功法:①不拘时节,但觉饥时,即行咽气纳新,不用闭气,不求饱满;②新气上来,则旧气(浊气)下泄,当任其自出,不得抑秘;③

  • 发风丹

    病名。即风丹,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