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核

痰核

病名。①指体表的局限性包块。见《医学入门》卷六。多因脾弱不运,湿痰流聚而成。症为皮内生核、多少不等,无红无热,不痛不硬,推之可移,多发于颈项、下颏、四肢及背部。生于身体上部者多挟风热;生于下部者多挟湿热。治宜清痰和气,用开郁清痰丸。②即瘰疬。明《慎斋遗书》卷九:“痰核,即瘰疬也,少阳经郁火所结。”参见瘰疬条。③舌疾之一。见《医宗金鉴》卷六十六。多由心脾二经痰火邪热上炎所致。症见舌上生核,舌体活动不灵,强硬而痛。《喉风论》卷中:“痰核者,痰涎注于心包,郁热上壅,舌上生核,强硬而痛也。”治宜清热化痰。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或以三棱针刺破出血,吹冰硼散

猜你喜欢

  • 何顺中

    【介绍】:元代医生。江苏昆山人。自曾祖以下世代以医为业,顺中医术更精,任太医院太医达四十年之久。

  • 寒湿头痛

    病证名。指寒湿上蔽,经气凝涩所致的头痛。《兰室秘藏·头痛门》:“如气上不下,头痛巅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医钞类编》卷五:“寒湿头痛,首如裹,面如蒙,恶风恶寒,拘急

  • 泻青

    即泻肝。详该条。

  • 萧亮

    【介绍】:参见杜鸿渐条。

  • 灸法图

    灸疗著作。敦煌出土卷子。约撰于唐代,撰人未详。现存残卷,书名原阙,后据内容新拟。现存人体正背面图18幅,每图旁示穴位、主治证候及灸治壮数。其中有些穴名不见于现存针灸专书,如板眉、脚五舟、天门、聂俞等。

  • 胃阳

    胃的阳气,与胃阴相对而言。胃阴与胃阳互相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纳食化谷功能。胃阳虚则寒,降纳失职,可见饮食不化,胃脘胀痛,呕吐清涎等症。《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

  • 真邪

    真气与邪气的合称。《素问·气交变大论》:“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素问·离合真邪论》:“真邪以合。”

  • 益欢散

    即金蟾散第一方,见金蟾散条。

  • 手背丫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上。即手丫发。见该条。

  • 禁疮

    病证名。出《痘疹经验良方》。指痘疹初出,或一、二点,见于隐僻辏节、四肢之间。古人认为此疮一出,则其痘疮不得宣发成浆,故称禁疮。分胃禁、火禁、水禁、风禁、寒禁。详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