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涎

痰涎

小儿病多涎者,《太平圣惠方》谓为“风热壅脾,积聚成涎”所致。《幼科释谜》:“小儿涎痰,“痰由涎结,涎乃脾泔。脾运胃液,肢体皆咸。脾气不足,风热相兼。壅遏中脘,口沫淹淹。乃生壮热惊搐渐添。”“然痰与涎,津液所涵。实为元气,相附如缄。”小儿痰涎,可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若不治其本,补益中气,而徒去其痰涎。痰涎虽病液,亦元气所附,去之不已,遂成虚脱,每见惊搐壮热等症。治当利气化痰,如二陈汤半夏丸白术散牛蒡子散之类。参见痰涎壅滞条。

猜你喜欢

  • 食不知饱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指小儿嗜食,食已不知饱足,又不生肌肉,其但腹大。多因脾胃运化失常而成。治宜调理脾胃,益气利气,用香砂六君子汤。

  • 干德符

    运气学说术语,见《类经图翼》。干,指十天干;德,德性,即指十天干的五行属性;符,符合。五运不及之年,若该年新运初交的月、日、时干与主运的五行属性相合,则成平气之年,这种情况称“干德符”。如丁亥年木运不

  • 黄南熏

    【介绍】:见黄凯钧条。

  • 生胎

    出《本草纲目》丹参条。指在腹中正在成长的胎儿。

  • 王亚拙

    【介绍】:见王锡錱条。

  • 足厥阴经别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厥阴之正。《灵枢·经别》:“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在足背部从足厥阴肝经分出,上至外阴毛际,与足少阳胆经的经别汇合而并行。

  • 开骨散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卷四十方。当归二至三两,川芎一两,龟板一具,血余一团。为粗末,每服五钱,水酒各半煎热服。治交骨不开而致的难产。

  • 膀胱俞

    经穴名。代号BL28。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之背俞穴。位于骶部,平第二骶后孔,距骶正中线1.5寸处。当骼后上棘内缘下与骶骨间凹陷中;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一、二骶神经后

  • 消心

    病名。即上消。《证治要诀·三消》:“上消消心,心火炎上,大渴而小便多。”“消心之病,往往因欲饮食过多,及食啖辛热,饮引既多,小便亦多。当抑心火使之下降,自然不渴,宜半夏泻心汤。”参见上消条。

  • 邪所

    病邪侵入的部位。《素问·调经论》:“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高士宗注:“使病无中其经,庶受邪之所,乃能立虚。立虚者,使邪即去毋容缓也,此微泻兼补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