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瘟痧

瘟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瘟痧》:“寒气郁伏于肌肤血肉之间,至春而发,变为瘟症,是名瘟痧;又暑热伤感凝滞于肌肤血肉之中,至秋而发,亦名瘟痧。但春瘟痧毒受病者少,不相传染,时或有之;秋瘟痧毒受病者多,老幼相传,甚至一家数人犯痧,或一方数人犯痧。其发也必恶寒发热,或腹痛,或不腹痛,似疟非疟,或气急发喘,头面肿胀,胸腹饱闷,或变下痢脓血,轻者常连岁月,重者危急一时。治宜放痧消食积为主。俟痧毒已泄,然后和解清理,除其寒热健脾养血,补其中虚。”参见条。

猜你喜欢

  • 上热下寒

    证名。指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病证。该证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①厥阴病证型之一。亦即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

  • 骨风木

    见《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为琴叶榕之别名,详该条。

  • 肘俞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肘关节后面,鹰嘴突起与桡骨小头间之凹陷处。主治肘关节疾患。直刺0.3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熨背散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方。乌头、细辛、附子、羌活、川椒、桂心各五两,川芎一两六铢。为粗末,帛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取瘥乃止。治胸背疼痛而闷。

  • 夏日沸烂疮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即疿疮。见该条。

  • ①五治法之一。对于病邪深伏,临床表现复杂的病证,应求其脏腑阴阳所属而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②连续不断。《灵枢·九针十二原》:“余哀其不给而属

  • 水石

    见《石药尔雅》。为消石之别名,详该条。

  • 阳盛

    阳热炽盛、偏胜。一般指邪热盛,而人体正气亦盛。表现壮热、无汗、气粗、烦躁、口干等证候。《素问·调经论》:“阳盛则外热。”

  • 无柄紫堇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夏天无之别名,详该条。

  • 江明远

    【介绍】:见江嚞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