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又称胃气虚喘。指胃气虚耗而致气逆不降的气喘。《医学入门·喘》:“胃虚极则气上逆。”症见抬肩撷肚,喘而不休。多由久病或大病后中气受伤所致。治宜补中气,养胃阴为主,
【介绍】:清代医家。字逵宾。渌江(湖南澧陵)人,擅长针灸,撰有《勉学堂针灸集成》一书(1874年刊行)。
出《神农本草经》。为麻蕡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ST1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胸部,在第三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4寸处。布有胸前神经分支及胸外侧动、静脉。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胸满气短,乳痈等。斜刺0.3~0.5寸。不
《素问》篇名。本篇内容,说明天地之间,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而人能够保命全形,又与天地的变化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医生,应处处注意这种气血虚实与天地阴阳变化的关系,如运用针刺,就必须深明这种道理,才能真正为
《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七方。栀子、黄连、石膏、荆芥、紫花地丁、炒枳壳、桔梗、玄参、生地黄、炒牛蒡子、大黄、赤芍药、甘草、薄荷、木通、灯心、竹叶。水煎服。治胸前出痘,攒聚粘连。
指足位分娩。清·员从云《产科一得》:“婴儿足先出者,名曰颠倒。”详倒产条。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人参、肉桂、桔梗各五钱半,半夏、紫菀、知母、赤芍药、黄芪、甘草、桑白皮各二两半,天门冬、炙鳖甲各五两,秦艽、茯苓、地骨皮、干地黄、柴胡各三两三钱。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服。
病证名。休息痢类型之一。见《症因脉治》卷四。由劳心过度,饮食伤损,脾肾相传所致。详休息痢条。
见《泉州本草》。为蚌泪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