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七。由肝经湿热下注而成。症见阴囊处起粟作痒,破流脂水,甚至肿痛,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治则清肝利湿。内服龙胆泻肝汤加减。外搽黄柏散或苏叶研细外撒。相当于慢性阴囊湿疹。
病名。即阴头痈。详该条。
【生卒】:十八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遵程。浙江海盐人。年轻时攻考科举,并读家藏医书,后行医,在当时以医术著名。所著《本草从新》(1757年)是对汪昂《本草备要》的增补;《伤寒分经》是对喻嘉言《尚论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绒毛鸭脚木之别名,详该条。
手少阴的经筋。《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医学原始》名阴郄。即长强,见该条。
病名。皮肤小疣赘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由于风邪搏于肌肤,或因肝虚血燥,筋气不荣所致。常发生颈项及胸背等处。初起为粟米大或绿豆大的半球状隆起,表面呈蜡样光泽,境界清楚,中央凹陷如脐窝,呈散在分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P。《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即睾丸。《疮疡全书·阴囊毒》:“阴囊上肿而痛,……肾子悬挂。”
病名。见《儒门事亲》卷三。《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肿于一边者为单蛾,此其形必圆突如珠……。”即单乳蛾。详乳鹅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