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筋挛

筋挛

证名。亦称筋瘛。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搏于筋,则为筋挛。”多因感受外邪,或血少津亏,筋脉失于荣养所致。《张氏医通·挛》:“《内经》言:挛皆属肝,肝主筋故也。有热有寒,有虚有实。热挛者,经所谓肝气热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六味丸牛膝当归之类;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弛张为痿,先搐瓜蒂散,次与羌活胜湿汤;虚邪搏筋,则筋急,五积散血虚则筋急,增损四物汤;剧劳筋脉拘急疼痛少眠者,黄芪丸,更于暖室中近火按摩为佳;虚风袭于经脉,手足拘挛,屈伸短缩,腹痛爪甲唇俱青,转筋不思饮食,甚则舌卷囊缩木瓜散;拘挛瘫痪,口目斜,骨节疼酸,行步不正者,舒筋三圣散;痹湿筋挛骨痛者,续断丸;误汗漏风,筋挛缩急,或方士用木鳖发汗;见风筋脉拘挛者,并宜桂枝汤倍桂加归附;病初起者,分表里治。”本证常见于、中风等病。参见各条。

猜你喜欢

  • 金莲正宗记

    为全真道祖师传记集,元代道士樗栎道人秦志安编。本书记全真源流,故以“金莲正宗”为书名。全书5卷,包括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及北宗七真等十四人的传,其中有较多神话传说内容。

  • 三伏

    ①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②指第三伏,即末伏。

  • 惊涎入肺

    病证名。亦名惊风入肺。《幼幼新书》卷二:“惊风入肺少人知,八锦纹中子细推。环子作纹如面白,涎声潮响急须医。”其特征惊风,指纹呈环形,伴有面白,涎声潮响,气急。兼搐者名“惊涎潮搐”。治宜先服宣风散(钱乙

  • 加减活血解毒汤

    《鼠疫约编》方。连翘、赤芍药各三钱,桃仁八钱,生地黄、红花各五钱,当归一钱五分,柴胡、葛根、甘草各二钱,厚朴一钱。水煎服。治鼠疫。如肝阳素盛,去柴胡、葛根,加桑叶、菊花;肺阴素虚,去柴胡、葛根、厚朴,

  • 子户旁生肿块

    病证名。陆成一《女界须知》:“湿痰下流,子户旁生肿块,针破出白脓,即消无瘢,又但肿而不痛,知无热毒,用煅白螺蛳壳、南星、半夏、柴胡、甘草、曲糊为丸服。”

  • 明医指掌

    综合性医书。又名《明医指掌图》。10卷。明·皇甫中撰注,王肯堂订补,邵达参校。撰年不详。本书体例仿效吴恕《伤寒活人指掌图》,用歌赋、论述相结合的形式编成。卷1病机赋、经络总抄及龚云林“药性歌”;卷2~

  • 湿毒

    出《素问·五常政大论》。湿气郁积成毒而致病。其特点为慢性过程,病灶渗出物多并较难愈合。如湿毒积于肠而下注,可致湿毒便血;湿毒下注于肌肤,则小腿溃烂流水,称湿毒流注。

  • 走马

    推拿穴位。出周于蕃《推拿仙术》。《厘正按摩要术·立法》:“走马在琵琶下,斗肘之上,以大指按之,发汗。”

  • 臀中

    经外奇穴名。见《常用经穴解剖学定位》。位于臀部,以大转子和坐骨结节连线为底边,向上作一等边三角形,其顶点是穴。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偏瘫,荨麻疹等。直刺1.5~2.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

  • 榼子藤

    见《广西本草选编》。即榼藤,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