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指膻中穴。《备急千金要方》:“上气厥逆,灸胸堂百壮。穴在两乳间。”②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两乳之间,胸骨之两侧缘。主治咳嗽,喘息,噎膈,咯血,心悸,怔忡,乳少乳痛等。艾炷灸3~
①《增补万病回春》卷二方。炒香附、砂仁、苍术(米泔浸炒)、厚朴(姜汁炒)、陈皮、茯苓(去皮)各八分,人参、木香各五分,白术一钱,白豆蔻仁七分,炙甘草少许。为粗末,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治脾胃不和,不思
经穴名。代号GB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听呵、后关。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面部,当耳屏间切迹前方,下颌髁状突之后缘,张口有空处。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和颞浅动脉。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眼斜;以及中耳炎
书名。1卷。原题清·寄瓢子述。初附于《三家医案合刻》之后,刊于1831年。此书内容与《温热病指南集》大致相同。内容详参温热病指南集条。
【介绍】:元代医家。山东东平人。精医术,撰有《如宜方》二卷。
证名。指视物颠倒紊乱变异的证候。出《灵枢经》。①眼本无病,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突然视物眩惑,颠倒紊乱,五色莫辨,称视惑。《灵枢·大惑论》:“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
病名。即肌腱、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出《素问·宣明五气篇》。多因跌打、扭挫所致。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青紫、肿胀,甚至关节屈伸不利。一般可分为扭伤和挫伤,也包括后世文献中的筋断、筋走、筋翻、筋转、筋强等症。
见《幼科全书》。即胎疸。详该条。
【介绍】:见钱秀昌条。
①指湿痹。《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参见湿痹条。②泛指外感或内伤湿邪引起的疾患,可出现皮肤顽麻,喘满,倦怠,肿胀,腰胯疼痛,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