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医述·阴证分传中》。传,指传经;中,指直中。《医学入门·伤寒》:“有风寒自背入者,直中太阳少阳;自面入者,直中阳明;有首尾只在太阳经而不传诸经者;有间传一二经者;有不传而罢者;有不罢再传者;有不自
【介绍】:见杨士瀛条。
证名。又称喜怒、怒。指容易发怒甚至无故自怒之症。《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肝实气滞者,善怒而胁痛腹满。治宜疏泄,用香甘散、生铁落饮、柴胡疏肝散、四磨汤等方。血少肝燥者
书名,20卷,南宋时儿科著作,撰人佚名,刊于13世纪初。本书明·弘治己酉(1489年)刻本改名《保幼大全》或《保婴大全》。书中有方论百余篇,较系统地总结南宋以前的儿科学成就。论述了乳婴疾患以及与儿科有
同肾阳虚衰。详该条。
病名。见《奇效良方》卷六十二。指喉疾状如蜂者。多由痰毒邪火,上冲咽喉所致。《咽喉经验秘传》:“蜂子毒或在脸腮痒烂,或在喉间舌下作臖,色黄如蜂。”治宜解毒泻火,可选用黄连解毒汤、清胃散等加减。
病名。《疬科全书》:“凡审其果自花柳而来,无论如何发起,均名花柳疬。”内治宜解毒为主,用枯草慈菇化毒丸,间服土茯苓膏。如已溃破,可外贴拔毒生肌膏。相当于梅毒病之类似瘰疬者。
感受疫毒所致的一种病证。《金匮要略·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本证类似后世所称之温疫、温毒发斑,以其面赤而称“阳毒”。
与胃主降浊的功能相对而言。脾胃对饮食物消化吸收输布的过程是:食糜(浊)入胃,下灌入肠,脾则将精微(清)上输心肺。故脾的功能特点是升清。《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
书名。4卷。清·邹存淦撰。刊于1877年。本书仿《理瀹骈文》体例,辑录了临床各科疾病的多种外治法的治疗方药,共分68门,约2200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