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法之一。治疗肝气犯胃、肝胃不和的方法。症见胁肋胀痛、胃脘胀闷疼痛、饮食减少、嗳气吞酸、呕吐或吐出酸苦水。常用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吴茱萸、黄连、半夏、香附、煅瓦楞子等药。因肝邪犯胃者,重点在于泄肝
指眼。五脏六腑的精气汇集于眼,故名。《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参见目条。
泛指热邪深伏于体内的发热病症。出《素问·本病论》。《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伏热,章虚谷引申为伏邪。《重订广温热论·清凉法
病名。多由肺胃郁火薰蒸,邪毒聚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喉肿起,疼痛色红,甚或连及颈外亦肿痛,汤水难咽,身发寒热。《喉科指掌》卷三:“此症生于关内下部,阴阳相结,内外皆肿,或有烂斑,火郁之症。”治宜泻火解毒,
指寸法之一。见《千金要方》。取本人拇指屈侧指节横纹两端间宽度为一寸。
小儿推拿方法名。用两大指交互由脐向小腹或小腹向脐推。《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推肚脐:须蘸汤,往小腹下推,则泄;由小腹往肚脐上推,则补。”
【介绍】:见汪绂条。
《金匮要略》方。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水煎,分二次服。治内痈,脓从呕出(原书有方无治证,该治证根据《张氏医通》补入)。
经穴别名。出《医学正传》。即大敦,见该条。
【介绍】:元代医家。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以善治眼病闻名,深受当时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