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疡医》卷一方。赤小豆、黄皮、白蔹、白芷、天花粉、天南星各等分。为细末,阴症用米醋与蜜水,阳症用商陆根或芭蕉油调后围罨患处。治肿毒。
病证名。指体虚久痢滑脱不禁者。见《证治汇补》卷八。系因体虚脾气下陷,及久痢肠失禁固所致。证见四肢困倦,谷食不化,腹中彻痛,虚坐而无努责,脉沉伏等。治宜调补固涩。参见虚痢、久痢、滑痢条。
病名。身面皆肿的病证。出《小儿药证直诀》卷上。其病机是“肾热传于膀胱,膀胱热盛,逆于脾胃,脾胃虚而不能制肾,水反克土,脾随水行,脾主四肢,故流走而身面皆肿也。”参见小儿浮肿条。
灸法用语。《备急千金要方》:“凡经云横三间寸者,则是三灸两间,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壮之处即为一寸。”意指三个底径三分的艾炷横行排列,其两端间的距离当为一寸,因称横三间寸。说明施灸时的艾炷底径不能小
见述古斋医书三种条。
病名。长虫病、赤虫病、蛲虫病的合称。《诸病源候论·三虫候》:“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也。……此既是九虫内之三者,而今别立名,当以其三种偏发动成病,故谓之三虫也。”治宜白蔹丸等方。(见《太平圣惠方》)
【介绍】:见刘邦永条。
见《广东中药》。为铁包金之别名,详该条。
出《岭南杂记》。为睡莲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外科理例》卷五。即生于环跳穴处的附骨疽。详附骨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