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胎寒

胎寒

病证名。①指小儿在母胎时感寒所致的症候。《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取冷过度,冷气入胞,伤儿肠胃,故儿生之后,冷气犹在胃肠之间。其状儿肠胃冷不能消乳哺,或腹胀,或时谷利(乳食不化样粪便),令儿颜色素皅,时啼者,是胎寒故也。”治疗以温中祛寒为主。用理中汤。②《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妊娠不守禁忌,纵恣口腹,过食生冷瓜菓,及当风取凉,以致胎冷不安,胸腹胀痛,肠中虚鸣,四肢拘急泄泻欲绝,名曰胎寒。宜安胎和气饮(诃子白术陈皮良姜木香白芍、炙草、陈米、姜)”。

猜你喜欢

  • 鼾(hān 酣)

    鼾,卧息也(《说文》)。即睡眠中之鼻息声。①属生理性者,为熟睡时鼻中发出呼吸之粗鸣声。可参见息必鼾、鼾声条。②属病理性者,多见于慢性肥厚性鼻病;或痰阻心包、神志昏迷者亦往往鼾声如雷;后鼻道有阻塞性病变

  • 刘宗序

    【介绍】:见刘伦条。

  • 南阳活人书

    见类证活人书条。

  • 伏暑吐泻

    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古人认为夏季大热,感受暑邪,伏于肠胃,而不即时发病,待秋气候凉爽,感受外邪,引动伏暑,乱于肠胃,清浊相干,则成吐泻。其症突然呕吐,腹泻,小便不利,泻下物色黄或赤等。治宜清

  • 脂瘕方

    《类证治裁》卷八方。皂角七钱半,川椒、细辛、矾石、五味子、干姜各五钱。为末,囊盛,大如指,长二寸,纳阴中。治脂瘕,新产交合早,胞伤,子户失禁,精血杂下如膏。

  • 孙永贤

    【介绍】:见李仲南条。

  • 肩关节部靠下方呈窝状的部分,俗称胳肢窝。《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直者上出腋。”

  • 草黄莲

    见《云南中草药》。为马尾连之别名,详该条。

  • 原瘄要论

    书名。清嘉庆年间袁氏(佚名)撰。1卷。刊于1828年。本书简要论述麻疹(即瘄)的诊断、治疗及合并症等,并附虞氏麻疹治法一文。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八脉

    奇经八脉之简称。《难经·二十七难》:“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