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约

脾约

病名。便秘的一种。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约,约束之意。这里指脾虚津少,肠液枯燥以致大便艰涩难出的病证。《注解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秘结证治》:“或饮食燥热而成热中胃气强涩,大便坚秘,小便频数,谓之脾约。”《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脾约,液枯证也。仲景论阳明伤寒自汗出,小便数,则津液内竭,大便必难,其脾为约,脾约丸主之。盖液者,肺金所布,肺受火烁,则津液自竭,而不能行清化之令,以输于脾,是肺先失传送之职,脾亦因爽转输之权,而大便有不燥结者乎,但仲景以脾约丸主之。……当大病后或东南人虚羸,恐虽热甚,而偶误服此,必脾愈弱而肠愈燥也。故本病只宜以滋养阴血,使阳火不炽为上。宜当归润燥汤、苁沉丸、润肠丸。”参见大便秘结条。

猜你喜欢

  • 风龋

    病证名,指齿龋而牙龈肿痛,齿缝出脓。《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足阳明、足太阳之脉,并入于齿,风气入其经脉,与血气相搏,齿即肿痛,脓汁出,谓之风龋。”治宜消风镇痛,用赴筵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良姜、

  • 医经原旨

    书名。6卷。清·薛雪撰注。刊于1754年。本书选录《内经》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参酌张景岳《类经》中的注释和各家学说重予撰注而成。书中共分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和疾病各类,共14篇

  • 黄栝萎丸

    《丹溪心法》卷二方。栝蒌仁、半夏、山楂、炒神曲各等分。为细末,栝蒌水和丸,每服二十至三十丸,姜汤、竹沥送下。治食积,痰壅滞,咳嗽。

  • 黑烂自啮舌

    舌黑烂,频欲自啮。为脏腑热极兼受秽毒重症,杨梅毒疮可见此舌,宜大剂清热解毒泻火(见《伤寒舌鉴》)。

  • 罐罐草

    见《四川中药志》。为蓝花参之别名,详该条。

  • 形体

    人体身形和体质。观察身体的肥瘦、形态特征和体质强弱,对辨证论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 肺绝喉闭

    病名。即危重病人的上呼吸道梗阻。《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肺绝喉闭,其脉浮而微细,其声如鼾,有如痰在喉中响声,此为肺绝之候。宜速用人参汤,调入竹沥、姜汁服之。若早者十全七八,次则十全三四,迟则十不一救。

  • 祁广生

    【介绍】:见祁坤条。

  • 清营透疹

    清营分热结合透疹的治法。如症见高热烦躁、夜寐不安、口不甚渴、皮肤疹点隐隐、舌绛而干,苔少,脉细数。此热邪传入营分之候。可用细生地、麦冬、丹皮、大青叶等清营分热邪,用金银花、连翘、竹叶、牛蒡子等以透疹。

  • 鹄壳

    见《本草纲目》。为橙子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