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为小儿消渴之一。即消中。宋·黎民寿《简易方》:“若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内,消谷善饥,食欲倍常,不生肌肉,好饮冷水,小便频数,色白如泔,味甜如蜜,名曰消中,又曰脾消,属于中焦,病在水谷之海
①骨名。指胸骨。详该条。②泛指胸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甘疽……生于膺上,即胸膛两旁肉高处。”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即羊角扭,详该条。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人参、肉桂、桔梗各五钱半,半夏、紫菀、知母、赤芍药、黄芪、甘草、桑白皮各二两半,天门冬、炙鳖甲各五两,秦艽、茯苓、地骨皮、干地黄、柴胡各三两三钱。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服。
病名。即右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处之有头疽。见《外科正宗》卷一。又名耳后发、耳后疽、耳后疮、发颐、参发颐、耳后毒。证同夭疽。治法参见有头疽条。
用手指按压穴位来达到镇痛、镇静作用,以便进行手术的方法。又称点穴麻醉。常用于拔牙、甲状腺切除、骨折复位、关节脱位复位等手术中。
病名。系指感受温邪疫疠之邪,喉间疼痛,腐溃并覆有色白如菌状膜,故名。为白缠喉之俗名,即白喉。《喉白阐微》:“喉间白腐一证,俗名白菌,即白缠喉是也。”详白喉条。
【介绍】:见张琦条。
【介绍】:见赵学敏条。
①同气郁。参该条。②致郁之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张景岳注:“故必折去其致郁之气,则郁者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