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953~1012【介绍】:北宋医官。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世代业医。自幼学习医学,976~983年(太平兴国年间),应试补翰林医学,后转为医官。先后任尚药奉御、翰林医官院副使等职。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攒竹,见该条。
病名。《本草纲目》卷三十五上黄栢:鬈毛毒疮“生头中,初生如蒲桃,痛甚。黄栢一两,乳香二钱半为末,槐花煎水调作饼,贴于疮口。”
证名。指朦胧欲睡貌。为少阴病主症之一。因阳气虚衰所致。《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医学心悟》首卷:“问曰:但欲寐,何以是直中寒证?答曰:寒邪属阴,阴主静,静则多眠
见《广西中药志》。为岗松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外科大成》卷二:“状如莲花,层层叠起,有细孔,痒痛出脓水。”即肛漏日久,外口肉芽增生,时出脓水而自觉痒痛者。宜如圣散外敷,内服槐角地榆丸;或手术治疗。参见漏条。
主六气之第一气。出《素问·六微旨大论》。为厥阴风木之气,主春分前60日又87.5刻。亦即由大寒至春分,其中包括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参主气条。
七情之一。恼怒过度可引起脏腑气血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暴怒伤阴”,“怒伤肝”。脏腑气血病变可出现情绪急躁易怒。《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
喜饮热的汤水。属里寒证。宜温中散寒。也见于湿盛或痰湿阻滞的病证,宜燥湿理气或兼化痰。
《证治汇补》卷八方。苍术、白术、半夏、茯苓、陈皮各八分,甘草四分(一方加升麻、柴胡各三分)。水煎服。治湿痰下注便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