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系指喉间生肉色赤,层层相叠,饮食吞咽有碍,口中出臭秽之气。《医学心悟》卷四:“喉疮,少阴肾经阴火上冲也。其上腭生疮脾热也;舌上生疮心热也。”《沈氏尊生书》卷二十四:“喉疮,层层如叠,不痛,日久有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指经血漏下夹有黄色之液体。参见经漏条。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腰卒痛,灸穷骨上一寸七壮,左右一寸各灸七壮。”《针灸集成》列作奇穴。名尾穷骨。位于尾骨尖上一寸及其左右各一寸处,共3穴。主治腰痛,尾骶痛,淋病,便秘,尿闭,痔疮等。艾炷灸3
明、清两代医官职称。明太医院设有吏目1人,其职位或在御医之下、医士之上;或在太医令、丞之下,以后屡有变更。官阶从九品。
针刺补泻法之一。《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其法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
病名。①指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②指虚劳的七种病证。①指阴寒、阴萎、里急、精连连、精少阴下湿、精清、小便苦数临事不卒(见《诸病源候论
埋植疗法之一。见该条。
针刺手法。指捻转时以大指向前为主,如饿马无力之状,故名。《针灸大成》:“其补者有饿马摇铃: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饿马无力之状,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
【介绍】:见孟河条。
【生卒】:七世纪【介绍】:唐初医家。字真道。京兆(今陕西境内)人。学医于北山黄公,精通医药,善于望气色诊断疾病,并掌握外科手术。文学家王勃拜曹元为师,尽得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