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补上治上制以缓

补上治上制以缓

用药法则。指补益或治疗上部病证的方药,原则上宜使用气味薄,轻清上浮的缓剂。如外感风热咽痛失音,用开提肺气,利咽清膈的桔梗甘草汤。《素问·至真要大论》:“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猜你喜欢

  • 气虚喉痛

    病证名。《喉科心法》:“时痛时止,微红微肿,或不红肿。每遇劳动及服凉药则更甚。兼现食少困倦,少气懒言,唇淡面白,二便调和,身微热,或时热时退,手足心更热诸症。此中气不足,虚火泛上也。法当补中益气为主。

  • 筋根

    出《神农本草经》。为旋花根之别名,详该条。

  • 祝春渠

    【介绍】:见祝源条。

  • 柔肝

    亦称养肝。治疗肝阴虚,肝血不足的方法。症见视力减退,两眼干涩,夜盲,头晕耳鸣,或睡眠不熟,多梦,口干津少,脉弦细等。常用药物加当归、白芍、地黄、首乌、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等。《类证治裁》:“

  • 元守旻

    【介绍】:见元达条。

  • 王开

    【介绍】:元代针灸医生。字启元,又字镜泽。兰溪(浙江兰溪)人。家贫好读书,游大都(北京),在窦汉卿门下二十余年,精习针灸术。1277年(至元初)任扬州教授,后辞归。著有《重注标幽赋》、《增注针经密语》

  • 初生脚气

    病证名。小儿新生即见全身水肿,尿量减少,体温低下,吮乳无力,反复呕吐,肢体柔软,终日睡眠,啼声低弱,或生后尚啼,次日起即不啼,此一系列症状,必与母亲脚气同时出现。一般只须改变乳食,如换以牛奶、蛋黄、豆

  • 眦(zì 自)

    又名目眦,俗称眼角。指上下眼睑连结的部位。靠鼻侧的为内眦(大眦),靠颞侧的为外眦(小眥、锐眦)。两眦均有血络分布,而内眦尤为丰富;由于心主血,故在脏属心,在五轮中属血轮。参见血轮条。

  • 肩柱骨

    经外奇穴名。出《奇效良方》。位于肩部,肩胛骨肩峰突起之高点处。主治瘰疬,肩臂痛,手不能举动等。艾炷灸3~7壮。

  •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书名。秦伯未编。书成于1928年。全书选辑清代叶桂、薛雪、吴瑭、张聿青等二十多位医家约2000条医案,其中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他科病证。以医家为纲,以病证为目,分类清楚。选案多属记录简要,方治切于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