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菟丝子之别名,详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为棘针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闷乱烦热之状。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参见闷瞀条。
①《古今医鉴》卷十一引王同知方。生地黄(酒洗)、熟地黄(酒蒸)、当归(酒洗)各四两,茯苓、川芎、赤芍药、枳壳(麸炒)、黄芩(酒炒)、延胡索(酒炒)、青皮各二两,陈皮、苏木、红花、五灵脂各一两,炒干姜五
指十二经脉以外的八条经脉。奇经,是相对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和阴维脉。奇经八脉的内容,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集于《难经·二十七难》,并详载它们的分布路线和病候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未婚女子由于瘀血阻滞,以致经闭后小腹坚硬有块,攻刺疼痛。治宜活血行瘀。方用通经散(刘寄奴、当归、穿山甲、赤芍、红花、延胡索、莪术、乌药、丹皮、牛膝、三棱、肉桂、朱砂)。
【介绍】:明代官吏。号柏斋。怀庆(今河南北部)人。1502年中进士,曾任南京右副都御史等官职。他认为医学可以养生,强调士大夫如果不留心医药,一旦有病,由庸医治疗,将要误事。所以在官事余暇,留心养生之术
病症名。①《幼科发挥》:“儿有多食而易饥者,此脾胃之邪热甚也。”治宜泻脾胃之火。用三黄枳实丸。②消渴症候之一。详消渴条。
病证名。见《类证治裁》卷三。指真元欲脱所致的呃逆。为虚脱重症。《景岳全书·呃逆》:“凡以大病之后,或以虚羸之极,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者,此最危之证。”《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若呃一、二声而音低者,中
主六气之第二气。出《素问·六微旨大论》。为少阴君火之气,主春分后60日又87.5刻。亦即由春分至小满,其中包括清明、谷雨、立夏三个节气。参见主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