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虚喉痹

阴虚喉痹

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系指喉痹之因于阴虚者。若因肾阴亏损者,症见咽干少津,咽喉微痛而渴欲饮水不解,至夜尤甚,或耳鸣盗汗,腰膝酸软,牙龈出血尺脉无力等。故张景岳云:“阴虚喉痹,其证亦内热口渴,喉干或唇红颊赤痰涎壅盛。然必尺脉无神,或六脉虽数而浮软无力,但察其过于酒色,或禀阴气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而然。《增删喉科心法》:“其人平日常有齿痛舌痛牙缝出血,咽干喉燥,耳鸣盗汗,梦遗夜热,夜咳之症,偶然受热,或食热物,或犯房欲,即咽喉痛红肿,或红甚而不肿;夜甚于昼,脉洪数或细数。由肾中真阴亏损故也。”治宜滋养肾阴。用滋阴八味丸加减。其二为肺胃阴伤者,咽喉失于濡养。症见咽干不适,渴欲饮水不解,唇燥,干咳无痰。治宜润肺养阴。用养阴清肺汤清燥救肺汤等加减。本病类今之慢性咽炎。

猜你喜欢

  • 脾为吞

    五脏气逆证中,脾气上逆的症状,出《素问·宣明五气篇》。《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病而不能灌溉于四脏,则津液反溢于脾之窍口,故为吞咽之证。”临床多见于脾虚小湿不化患者。

  • 岁主

    运气术语。指六气司天在泉各主持一岁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岁主奈何?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

  • 鼻頺(xiù 秀)

    病名。頺,《正字通》:“颓字之伪”,水下流也,此指鼻涕下流。《医学原理》卷七:“如胆移热于脑为鼻頺、鼻渊。宜以防风通圣散一两加薄荷、黄连各二钱。”参见鼻渊条。

  • 外感衄血

    病证名。指感受外邪所致的鼻衄。《症因脉治》:“外感衄血之症,恶寒身热,头疼身痛,鼻孔出血。”多因外感风热,或内有积热,外冒风寒,或太阳失表,热郁于经,阳明失下,热郁于里,或温病误用辛温,扰动经血所致。

  • 五膈散

    《奇效良方》卷十六方。枳壳(麸炒,去瓤)、青皮(去白)、大腹子、炒半夏曲、丁香、天南星(汤泡)、炮姜、炒麦芽、草果仁、白术各一钱二分,炙甘草五分。为末,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治胸膈痞闷,诸气结聚,胁肋胀

  • 涕液不收

    病证名。小儿鼻常流涕不收。《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风冷伤于肺经,或冷中囟户,皆因小儿涕液不收。盖肺气通于鼻,脑液下通于鼻故也。”治宜解表散寒。用菊花散(《证治准绳》:甘菊花、防风、前胡、细辛、桂心、

  • 川黄柏

    见《得配本草》。为黄柏药材之一种,详该条。

  • 医书纂要

    见丹溪先生医书纂要条。

  • 养血润燥

    润燥法之一。是治疗血虚便秘的方法。患者面色苍白、唇爪欠红润、时觉头眩、心悸、大便干结难下、舌质嫩而色淡、脉细数,用首乌、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等药。

  • 伤山

    经穴别名。出《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肠山。即承山,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