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饮食厚味,恼怒忧思,酿热化火所致的呕吐。《症因脉治·呕吐论》:“胃火呕吐之症,食入即吐,其味或酸或苦,五心烦热,夜卧不宁,口中干渴,二便阻涩。……胃火呕吐之治,胃火旺,家秘清胃汤合栀连平胃散、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海带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家。名德懋(一名德)。取师传方药及家藏方,编为《卫生十全方》12卷;附以自著论述奇形怪证的《奇疾方》1卷,共十三卷。原本散佚,今有从《永乐大典》中辑本《卫生十全方》3卷,《奇疾方》1卷
导便法之一。用蜂蜜适量,在锅内熬煎浓缩,趁热取出,捻成如小指样二寸长的栓子,塞入肛门内(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适用于病后或老年、新产,因肠胃津液不足,大便秘结,体虚不任攻下者。
证名。指目无光彩、神情疲乏之状。见《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证因真阴不足,但无火证,给人以目视无光的感觉。且常常伴有自觉乏力困倦等症。宜滋阴益肾,补养气血,用杞菊地黄丸、人参养营汤等加减。
清热法之一。是清血分热邪的治法。适用于热性病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神昏谵语,舌色紫绛,或斑色紫黑等。常用方药如犀角地黄汤。
又名温水脏、煖水脏。属补阳法之一。即用温性药物补肾助阳。适用于肾阳虚损,命门火衰。症见腰痠膝软、阳痿早泄、自汗怕冷、虚喘耳鸣等。参见补阳条。
证名。为疠风兼证。出《疠疡机要》上卷。若上体患者宜服醉仙散;下体患者宜服再造散;上下体具有者,宜用必胜散;遍体疙瘩或隐疹瘙痒者,宜服羌活当归散;疙瘩搔破,脓水淋漓,兼有寒热往来,服用八珍散加丹皮、柴胡
指进针时,针体和穴位皮肤间的角度而言。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种。采用何种角度主要与穴位的所在部位和治疗要求有关。有时同一穴位亦可采用不同角度进行针刺。
出《妇人良方大全》卷。即月经。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