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张氏医通》卷十。即子啼。详该条。
病名。见《医学心悟》卷四。多由风热邪毒壅塞心肺二经所致。症见舌根肿硬,两旁糜烂。《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受风热湿毒,或因风劳酒色而起。下颏俱肿,口噤舌卷肿大,上有筋如蚯蚓之状,生黄刺白胎,如咬牙不
病名。指汗泄不畅所致的一种皮肤病。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八。又名疿汗疹、疿疮、痱子,由于暑湿蕴蒸,汗泄不畅所致。多见于炎夏,以小儿肥胖人易患。好发于头面、颈项、腹、背、肩、股等处。皮肤汗孔处发生密集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清代药学家。字仲岩。紫琅人。生平事迹未详,编撰有《修事指南》、《医学阶梯》(1704年刊行)等书。
指妊娠三个月以内,因身体情况不宜继续怀孕,或适应计划生育的要求,经内服中药或外用中药等方法达到流产的目的。文献记载有关材料较多,可供参考。如:①汪嘉谟《胎产辑萃》:“妊娠羸瘦或挟疾病,脏腑虚损,气血枯
病名。瘟疫的一种。见《医方考·大头瘟》。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指以头面部红肿为特征的疫病。多因天行邪毒侵及三阳经络所致。《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大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肿胀总论》。指感受六淫之邪所致的腹胀。详伤寒腹胀、风湿腹胀、湿热腹胀、寒湿腹胀条。
即《黄色比吉经函》。详该条。
证名。包括产后四肢虚肿,产后水肿气、血、水三者均可导致浮肿。若素多抑郁,气机失畅,产后气血不和,有碍气机升降,可致气滞肿胀。症见肢体浮肿,皮色不变,压痕随手而起,兼见胸闷胁胀,饮食减少。治宜理气、行滞
出《益部方物略记》。为木芙蓉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