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许叔微条。
见《伤寒论》。即蜜煎导,见该条。
病名。见《本草纲目》卷二十金星草项下。即发背。详该条。
病证名。感受风寒而引起的吐泻。《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呵欠烦闷,多睡,口中气粗。”治宜驱散风寒,调和脾胃。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小儿药证直诀》分:①伤风吐泻身热。症见身热多睡,
民族药著作。李耕冬等编。载彝医植物药106味。涉及药用植物53科151种。重点论述彝医配方用药经验,彝汉医用药的异同。书后附药物图谱116幅。1990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病名。为有头疽生于脊背者。见《刘涓子鬼遗方》卷三。脏腑俞穴皆在背部,故本病多因脏腑气血不调,或火毒内郁,或阴虚火盛凝滞经脉,使气血壅滞不通而发。又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上发背、中发背、下发背;后世又有上搭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上。即人中疔。见该条。
病证名。小儿皮肤作痒,遍身疙瘩的病证,即荨麻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风疾瘾疹者,因小儿肌肤嫩,血气微弱,或因暖衣而腠理疏开,或天暄而汗津润出,忽为风邪所干,搏于血气,藏流于皮肤之间,不能消散。
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厥阴之别。《灵枢·经脉》:“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本络脉发生病变,实则阳强不倒;虚则阴部搔痒。如脉气逆乱,则病睾丸肿胀、疝气。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芋梗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