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瓜疽

猜你喜欢

  • 天火热疮

    病证名。见《本草纲目》卷二十六芸苔:“初起似疿,渐如水泡似火烧疮,赤色,急速能杀人。芸苔叶捣汁,调大黄、芒硝、生铁衣等分,涂之。”

  • 焮肿膏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八方。铅粉少许,黄蜡、代赭石(研)各五钱,细磁末、黄柏末、麻油各一两。诸药末于铜杓内,入油、蜡同煎为膏,涂患处。治眼睑肿硬,睛珠疼痛。

  • 湿泻

    病名。见《丹溪心法·泄泻》。又名濡泄、洞泄。指湿伤脾胃所致的泄泻。《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湿泻,由坐卧湿处,以致湿气伤脾,土不克水。梅雨阴久,多有此病。宜除湿汤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汤。重者宜术附汤。如

  • 山葡萄根

    见《江西草药》。即蛇葡萄根,详该条。

  • 针经节要

    针灸著作。1卷。撰人佚名。约成书于金元之际。后辑入元代著名的医学丛书《济生拔萃》中。本书系节录《针经》(后世传本即《灵枢》)中十二经脉的五腧穴流注部分并加以发挥而成。首论十二经气血多少、十二经流注孔穴

  • 阳水肿

    病证名。肿满之一。属热实,多由患儿体质尚实,湿热内郁,水道阻塞,水气泛滥,外攻肌表而成。《幼幼集成》:“阳水肿,身热,大便秘,小便赤涩,烦躁口渴,以五皮汤作煎送沆瀣丹微下之。”但必须量儿大小,根据病情

  • 李当之本草经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1卷,三国时李当之撰,已佚。

  •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书名。《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之一。9卷。清·唐宗海撰。唐氏推崇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但又认为陈氏注解尚有缺误,遂以陈书为基础,予以补缺正误,并加以发挥。作者试图用中西汇通的观点诠释补正,其中不免有主观

  • 中药炮制法之一。将坚硬的药材,用特制的工具“镑刀”将药刨成薄片。如镑羚羊角、镑犀角等。

  • 风气内动

    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筋脉失养,出现眩晕、抽搐、昏仆及口眼斜、两目上视等神经系统症状。因其似风象的急骤、动摇和多变,故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