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外台秘要>石发大小便涩不通兼小便淋方一十六首

《外台秘要》石发大小便涩不通兼小便淋方一十六首·

论曰∶夫言大小便涩者,皆繇大肠虚,受邪气所致也。且腑有高下,而肺腑系在天上,中接土腑,名之大肠,为传导之腑也。有风气热结,即大便干涩而不通顺,或发痈肿,口鼻干燥,或肾腑有虚。则心肺俱热,使小便赤而涩也。或肾气虚热,膀胱不足,加之以渴饮,即小便淋涩,皆繇脏虚不能主其腑也,且形能受味,气能致精,气散则精虚,味益则体实,体实之人,筋骨有余,因劳精气,精气既衰,即招其病。故石气流入膀胱,作其淋疾,则非正石气而行,此肺遭热盛,传之于肾。肾为精竭,纯阴自孤,石气惧阴不入,便投其膀胱,膀胱受邪,遂成淋也,淋状合涩数赤热而痛,何以知之。涩至,故知肺传于子也,数至,为子被母逼,水急奔下也。热赤至,为心与石气相传也,痛至,为本脏自虚,客气冲击也。所以服石药者,藉其少滋味而助精气即神门之固,病邪不能入也,何以知因石虚竭,虚竭之人,其阴好怒,而交接难毕,其病名强中,或不交接,其精自流也,或为消利。为作消竭,皆由少恐变诸HT ,常以不虚不实于大肠。不寒不燥于腠理,能调神气,有何患乎。

疗小便淋涩,少腹痛方。大黄芍药茯苓(各一两) 麻仁(四两研)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之良。

又方:桑螵蛸(二十枚熬)黄芩(一两)

上二味切,以水一升,煮取四合,顿服之。

又疗热淋涩痛方。车前草 葵根(各切一升)通草(三两)芒硝(八分)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入芒硝,分服之。

又疗血淋不绝方。

鸡苏竹叶(各一握) 葵子(末)石膏(各八分碎) 蜀椒(末四分)

上五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后,下葵末服之。

又疗初患淋方。滑石(五两)通草(二两) 石苇(拭去毛)瞿麦(各三两)芒硝(二两汤热下)冬葵子(二升)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之,忌诸热物。

又疗淋积年医不能愈,或十日五日一度发即可,时或频发不定方。冬葵滑石(各八分)茯苓芍药 子芩蒲黄芒硝(各六分) 石苇(去毛)瞿麦(各五分) 陈橘皮(四分)

上十味捣散,空腹煮,后饮子和服一方寸匕,加至二匕,以小便通利为度,忌如常法。

下散饮子方

白皮(六分)白茅根(十分)通草(八分)甘草(四分炙)滑石(十分)

上五味捣散,煎汤服前散。

又卒患淋方。

取舡底青苔如鸡子大,以水一升煮服之。

又主热淋方。白茅根(四斤切)

上一味,以水一斗半,煮取五升,适寒温饮之,瘥止。

又石淋状如碎沙石下者方。车前子(二斤以绢囊盛)

上一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经宿空腹服之,即石下。

又疗烦热,身体微肿,不能食饮,小便不利方。茯苓(三两)甘草(炙) 栝蒌根人参黄芩桂心白术(各一两)枳实(二两炙)

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服三合尽,即瘥,甚妙。

又疗气上不得食,呕逆,大小便涩,气满烦闷,折热下气方。前胡黄芩(各三两)栀子大黄(各一两)甘草(炙)茯苓生姜(各二两)杏仁(四十枚去尖皮碎)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之,忌如常法。

又疗热,小便数少如淋,葵子汤方。冬葵子(一升)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服之,忌如常法。

又若大小便塞不通,或淋沥尿血,阴中疼痛,此是热气所致,先以冷物熨之小腹,又以热物熨,更互冷热,若小便数。亦是取冷所致,即暖将息也。

疗发热体气昏昏,不痛不痒,小便赤涩方。

生茅根五大斤,净洗择捣,绞取汁服之瘥。

又若发热口干,小便涩方。

甘蔗去皮,尽足吃之,咽汁,若口痛,捣取汁服之。

又方:取葳蕤五两,煮汁饮之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