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杂病治例>

《杂病治例》风·

中风大率主血虚。气虚以痰治之,治痰为先。挟火与湿,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无血,在右属痰有热,气虚。

复气 初未辨内外所因,多有因七情所动,气厥暴逆,而昏冒牙关紧急。若便作中风,用药多致杀人。惟宜苏合香丸灌之便醒,谓气复则已也。中风如锋镝之中,非感冒伤风之比也。

捷嚏 初卒倒或中者,用皂角末,或不卧散于鼻内吹之。

汗 解表∶表实无汗者。散之劫之∶表里俱实。敛表∶表虚自汗者。温之解之∶表里俱虚。《脉经》云脉浮而大者风。沉缓弱者,药用辛温排风汤、小续命汤,辛平消风百解散、消风散选用。脉洪实用辛凉,钱氏大青膏。

宣 气滞者难治,宜吐之,痰气实,能食,痰壅盛者,口眼 斜不能言,皆用吐法。

亦有虚而不可吐者。

下 此因内有便溺阻隔,故攻里。审谛的当,方可施此法,机要三化汤、子和搜风丸、老人润肠丸。

双解 《要略》云∶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表里有风热,防风通圣散、川芎石膏汤。

风寒,小续命汤。

劫 如圣散、天麻防风之类。(见后。)

理气 气滞气郁,胸胁痞闷,肩膊麻疼之类,此七情也。宜调气,乌药顺气、八味顺气之类。

理血 无表里之急,血逆,举发不时,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兼用导痰丸子。治在经之病,六合汤、愈风汤之类。表里现证全无,而血气虚者,须补之。(见下。)

补气 气虚卒倒,参术补之。有痰者,竹沥、姜汁,以参为主。本于虚者,补中益气之类加风剂。

补血 用四物,或少入姜汁,恐泥痰也,再入竹沥。能食者,去竹沥加荆沥,入姜汁不若,汤药下青州白丸子。

通关透肌骨 阳证有至宝丹,阴证用灵宝丹。昏冒者宜用之。为风入骨髓不能得出,故用龙麝牛雄之类,皆入骨透肌肉,使风邪外出也。若中血脉、中腑未可用。

家宝丹∶治一切风症,左瘫右痪,手足痿痹,口眼 斜,邪入骨髓者。其病如只在肌表者不宜用。否则引风入骨髓,如油入面,不能出。川乌南星五灵脂(用姜汁制,另研)草乌(各六两) 白附子全蝎没药辰砂(各二两)羌活乳香僵蚕(各三两) 片脑(一两半)天麻(三两)麝香(一两二钱半)地龙(四两)雄黄(一两)轻粉(一两)

上为细末,作散调服,或蜜和如弹子大,含化。若止风麻痹走注,肢节疼痛,或喑不语,壅滞,宜天麻散。

如圣救苦散∶治左瘫右痪,风湿痹,走注疼痛不止,劫剂也,非痛不用。

御米壳(一两,去顶蜜炒)陈皮(五钱)虎骨(酥炙)乳香(研)没药(研)甘草(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八分,连渣热服。病在上食后,在下食前。如煎时,须一顺搅之。防风天麻散∶防风天麻川芎白芷草乌附子荆芥当归羌活(各半两)甘草滑石上为末,酒化蜜少许,调半钱加至一钱服。

导痰通经竹沥汤、青州白丸子、三生饮皆治卒中昏冒,口眼 斜,半身不遂,痰涎潮上壅塞,手足顽麻者。抱龙丸亦妙,省风汤、荆沥汤。在关节手足指痛者,宜神佑等丸下

清热 风本生于热,火盛水衰,不能制之,阴虚阳实,气怫郁也,神芎丸、宣明仙术芎散、通圣散之类。亦有兼湿兼气不同。如兼血热者,用防风通圣去麻黄、硝、黄,加生地、生 、黄连

灸 风池、百会、曲池、翳风、风市、环跳、肩 等穴皆可灸之,以凿窍疏风。

针以导气

熏 如风客经络,肢体疼痛,不能运动者,用诸去风药煎水,如法熏之。

敷贴 有风客肢体,如痹疼痛,用姜汁、芥子白芷、南星为末敷上。口眼 斜,有用巴豆

如圣散∶仙术(四两)川芎防风白芷(各二两)细辛(一两)川芎(半两)草乌(一两)天麻(半两)雄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

各经主治药 肝(川芎) 心(细辛) 脾(升麻) 肺(防风) 肾(独活) 胃(升麻) 大肠(白芷) 小肠( 本) 三焦(黄 ) 膀胱(羌活) 心包络(川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