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寿世保元>吐泻不治症

《寿世保元》吐泻不治症·

小儿泻不定。精神好者。脾败也。吐泻唇深红者。内热故也。不退必死。

而黑气喘者不治。大渴不定。止之又渴。肾败也。

遗泻不觉者死。

烧针丸 治吐泻如神。

黄丹(水飞过)朱砂白矾(火 各等分)

上为末。枣肉为丸如黄豆大。每服三四丸。戳针尖上。放灯焰上烧过存性至烂。凉米泔水调服。泻者食前。吐者无时。外用绿豆粉。以鸡子清和作膏。以涂脚心。如泻涂囟门上。止则去之。

一治脾胃虚弱。吐泻不食。凡虚寒症。先服此以正胃气。

五味异功散人参白术(去芦)茯苓(去皮)陈皮甘草上锉。姜、枣煎服。

一论小儿吐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腹胁胀满。肠鸣吐泻。虚寒等症。

助胃膏人参白术(炒) 白茯苓(去皮)丁香木香砂仁白豆蔻 肉豆蔻官桂藿香甘草(各一钱)陈皮(五分)山药(四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米汤化下。兼治 乳便青。或时夜啼。胎寒腹痛。

一论四时不正之气。寒疫时气。山崖瘴气。雨湿蒸气。或中寒腹痛。冒风吐泻。中湿身重。

泄泻。脾胃不和。或饮食停滞。复感外寒。头疼憎寒。呕逆恶心。肋膈闷。或发寒热无汗。藿香正气散藿香(一钱)紫苏(八分)陈皮浓朴(姜炒)白术(去芦炒)茯苓(去皮)桔梗大腹皮白芷甘草(炙各五分)半夏(姜汁炒五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一论小儿夏秋之月。霍乱吐泻。身热口渴。

加减茹苓汤猪苓(七分) 赤茯苓(去皮一钱)泽泻(七分)白术(去芦五分)黄连(五分)竹茹(一钱) 干葛(七分)天花粉(二钱)甘草(五分)

上锉。生姜煎服。如热极。加石膏知母。泻极。加升麻。腹痛。加炒白芍一钱。肉桂三分。寒痛亦加。

一论小儿五种泄泻。赤白痢疾。宜用

铁门拴文蛤(一两炒黄色)白矾(一钱半生半枯) 黄丹(二钱)

上为末。用黄蜡一两。化开为丸。如绿豆大。大人每服十五丸。小儿五七丸。用茶一钱姜二钱煎汤下。

一小儿水泻痢疾。用蜜三匙。枯矾末三钱。萝卜汁调服。微汗。忌醋。

一论小儿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频不止。津液枯竭。发热烦渴多燥。但欲饮。乳食不进。羸困失治。变成慢惊风痫。不问阴阳虚实。并宜服之。

七味白术人参白术(去芦炒) 白茯苓(去皮)藿香木香干姜甘草上锉。姜、枣煎服。如小儿频频泻痢。将成慢惊。加山药扁豆、肉豆蔻各一钱。姜汁一钱煎服。若慢惊已作。加细辛天麻各一钱。全蝎二个。白附子八分。若小儿冬月吐泻。皆是胃寒胃虚所致。加丁香两粒。若胃虚不能食。而大渴不止者。不可用淡渗之药。但胃元气少故也。以白术散补之。如不能食而渴者。倍用干葛。加天花粉。如能食而渴者。白虎汤加人参.一论小儿呕吐不止。宜

金枣丸木香半夏南星(汤泡透姜汁炒各三钱)丁香陈皮(各二钱)砂仁藿香(各五钱)人参(一钱半)

上为细末。姜汁打糊和成锭。辰砂为衣。淡姜汤送下。

一论小儿久泻久痢不止。及满口生疮。白烂如泥。痛哭不已。诸医罔效。用巴豆(去壳一个) 瓜子仁(七个)

共捣一处如泥。津调。贴在两眉间。手巾包。待成泡。揭去即愈。

一论小儿泄泻。用巴豆汁末为膏。贴在囟门上。烧线香一炷。火尽即去巴豆。立效。

一小儿泄泻不止。用山药炒为末。不拘多少。入粥。同粥食之。立止。

一小儿久泻兼脱肛。小腹重坠。四肢浮肿。面色痿黄。时或兼青。诸药到口即呕吐。审乳母忧郁伤脾。大便不实。先用补中益气汤。后用五味异功散及四神丸调治其母。不两月而子母俱痊。

一小儿伤食呕吐。服克伐之药。呕中见血。用清热凉血之药。又大便下血。唇色白而或青。

问其故于余。余曰。此脾土亏损。肝木所乘而然也。令空心用补中益气汤。食远用异功散以调补中气。使涎血各归其源而愈。

一小儿吐泻不止。或攻伐过多。四肢发厥。虚风不省人事。用此四肢温暖。神识渐省

益阳散天南星为末。每服三钱。入京枣二枚同煎。温服。

一治小儿吐不定。五倍子两个。一生一熟。甘草一握。用湿纸包。炮过。同为末。每服半钱。用米泔水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