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凉燥

凉燥

病名。亦称燥凉。指感受秋燥之邪而偏寒者,与温燥相对而言。《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温病条辨》卷四:“盖燥气寒化,乃燥气之正。……盖以燥统于寒,而近于寒。”此病初起,多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状类风寒,惟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舌苔薄白而干,脉浮弦紧等证,治宜辛开温润,用杏苏散葱豉汤之类。如寒热已解,而胸满腹胀便秘咳嗽不爽而多痰,此乃肺燥移于大肠,法当肃肺化痰,润肠通便,用五仁橘皮汤。参见秋燥、温燥等条。

猜你喜欢

  • 程可久

    【介绍】:见程迴条。

  • 季指

    手小指别名。即手第五指。

  • 李之材

    【介绍】:明末医家。字素庵。祁阊(今安徽祁门)人。初习儒,后究心于医。70余岁时积一生之经验辑成《医宗领要》(约1628~1644)2卷。首载生长原始,继述内外景,运气、诸证诊切等,以合人之生成、患疾

  • 藏会

    即脏会。详该条。

  • 临证指南医案

    书名。简称《临证指南》。10卷。清·叶桂撰,叶氏门人华岫云等辑录整理。刊于1766年。其中内科杂病医案八卷、妇科、幼科病案各一卷。内容以病为纲,分为89门,体现了叶氏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的特点。

  • 大肠热

    多由过食辛燥之品,外感热邪或肺移热于大肠所致,症见口燥唇焦,腹满痛,大便硬结或便溏腐臭,肛门肿痛,便血或痔疮出血,小便短赤,舌苔黄干,脉数有力。治宜清肠凉血。

  • 次门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关元,见该条。

  • 天受

    疫病的传播方式之一。指虽未接触病人,但经自然界的空气、水源等的传染而受病。《温疫论》上卷:“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 家佩兰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罗勒之别名,详该条。

  • 叶天士家传秘诀

    儿科著作。1卷。原题清·叶天士撰。本书原无刊本,于1929年刊行《迴澜社影印医书四种》时曾据旧钞本影印。书中论述胀病、腹中虫痛、积痛、吐泻、呕吐、泄泻、痢疾、疳、疸、肺脏主病、喘嗽、肾脏主病等。论述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