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广笔记
见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条。
见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条。
病名。见《医宗必读》卷六。即虚劳。详该条。
筋骨间的凹陷处。《灵枢·本输》:“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
①病证名。又称水泄、注泄、泄注、注下。《圣济总录》卷七十四:“脾胃怯弱,水谷不分,湿饮留滞,水走肠间,禁固不能,故令人腹胀下利,有如注水之状,谓之注泄,世名水泻。”《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若肠胃虚弱
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即膝阳关,见该条。或作阳陵泉之简称。
证名。①指昏冒神志不清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郁冒不知人者,寒热之气乱于上也。”《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
出《灵枢·经脉》。①指喉头气管(承淡安《校注十四经发挥》)。②指肺与喉咙相联系部位。③肺的附属器官如气管、喉、鼻道等连成呼吸道的统称。
道家称耵聍为泥丸脂。《黄庭内景经》:“脑神精根字泥丸。”因道家语称脑为泥丸,而耵聍为脑的脂液。
针灸著作。2卷。清·李守先撰于1798年。卷上为针灸源流、手法和认症三部分,介绍了针灸的方法及要穴的应用;卷下记述十四经穴及奇穴。
《疡医大全》卷八方。蚰蜒虫三十至四十条,冰片四分。同入罐内,即化为水,入麻油半两,封口收藏。治肿毒。初起用笔圈涂患处四周,频频圈之即消;脓已成敷满,留顶透气。
病证名。多因素体阳盛内热,热扰血溢,或过嗜辛辣,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所致。症见经血量过多,或经行持续时间延长,血色深红或紫,稠粘或有臭秽气味。面红身热,口干作渴,时作烦躁。治宜清热凉血。方用清经汤加阿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