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杂病专著。29卷(即《景岳全书》卷9~37)。明·张介宾撰。内容为内科杂病(共70余种,不包括伤寒病)证治,对每种病证均引录古说,参以己见。作者长于温补,其温补学说的见解,在本书多种病证的论述和治
见元亨疗马集条。
十剂之一。用濡润滋养药物组成,具有解除津液干枯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湿可去枯。”“刘完素曰:津耗为枯,五脏痿弱,荣卫涸涩,必湿剂以润之。”
渴证之一。《圣济总录》卷五十九:“人因劳伤府藏,或大病后未复,荣血不足,阴虚于内,则生内热,热则津液燥少,故渴而引饮,饮不能多,多则腹满不消,气虚不胜于水故也。”若气虚燥渴引饮,可用黄芪汤;若阴虚舌燥
手发背之俗称。见该条。
蒙医书。伊舍巴勒只尔用藏文著于十八世纪。着重论述“六基证”的治疗和“十要证”中101种病的治疗。现存木刻本。
出《新修本草》。为连翘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小儿解颅黑睛少,白睛多,伴有头大,颅缝开解,囟大筋青等症状者。见于脑积水。《小儿药证直诀》:“儿本虚怯,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颅即解,面色白,此皆难养,……又肾气不足,则下窜。”
《丹溪心法》卷三方。黄连末、天花粉末、人乳(或牛乳)、藕汁、生地汁、生姜汁、蜂蜜。搅拌成膏,开水送服。治消渴。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头眩》。又称湿晕。因感受湿邪所致。症见头重眩晕,鼻塞声重,呕吐痰涎,身体沉重等。治宜散湿化湿为主。可用除湿汤、渗湿汤、芎术除眩汤等方。伤湿头运又有寒湿与湿热之分。详寒湿眩晕、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