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浮肿

小儿浮肿

病证名,又名小儿肿病。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皮肤,引起头面目窠四肢腹部以及全身浮肿的病证。《儒门事亲》:“小儿通身浮肿,是水气肿也。”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肿病有二:一者气肿,因脾胃虚而气攻腹,腹胀误行转药下之,致虚气上附于肺,行于四肢面目而作肿也。……二者水肿,因上焦烦渴,饮水无度,脾胃虚而不能约制其水,肾反乘脾,土随水行,上附于肺,肺主皮肤,脾主四肢,故水流走于四肢皮肤而作肿也。”可见浮肿的病变,主要在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从而导致气化失宣,水液潴留,因以为肿。《证治准绳》指出肿病的机制是“肾为本而肺为标,皆至阴积水。其为病也,肾者胃之关键,关键不利,机不转枢,水乃不行,渗于脉络皮肤而为浮肿。”因此浮肿有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的说法。治则:《金匮要略》载“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临床常用的有发汗、利小便以及健脾益气温肾化浊等法。亦可分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胃水胆水小肠水大肠水膀胱水辨证施治。详各条。

猜你喜欢

  • 目瞀

    证名。见《医宗必读》卷六。即目昏。详该条。

  • 多汗

    证名。出《素问·脉要精微论》等篇。指不因天热、运动、服药等正常因素引起的异常汗出。

  • 流火流痰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流火流痰痧》:“痧毒传变,不待时日,朝发于足而足肿痛,夕流于手而手肿痛,朝发于肌肤而肌肤红肿,夕入于里而痰喘不休。此等之痧,乍隐乍现,乍来乍去,按之脉而痧脉或不现,最难识认。如痧

  • 水府

    即膀胱。详该条。

  • 泪点

    即泪堂。详该条。

  • 痔漏薰洗法

    痔漏外治法之一。《五十二病方》已使用薰洗法治疗痔漏。即用药物煎汤先薰后洗的治疗方法。常用方剂有五倍子汤,荆芥汤,却毒汤,枳壳汤等。多具活血消肿、止痛止痒、收敛祛毒作用。适用于嵌顿性内痔、血栓外痔、炎性

  • 养血祛风汤

    ①《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方。当归、川芎、防风、生地黄、荆芥、羌活、细辛、藁本、石膏、半夏、甘草、旋覆花、蔓荆子各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治妇人头风。②《医醇賸义》卷一方。生地黄五钱

  • 于溥泽

    【生卒】:1745~1804【介绍】:清医学家。字皆霖。山东平度人。举人,尚考据之学。中年潜心医学,从师黄元御。因感《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二书“错乱残缺”,乃捡《脉经》等诸家书参互考订,撰《要略

  • 云南白药

    为多种中药配制而成的散剂(其组成从略)。每服0.2~0.5克,每四小时一次;若毒疮初起,并以少许酒调涂患处;本品另附保险子,凡遇有较重之跌打损伤,用黄酒送服一粒。功能止血愈伤,活血化瘀,抗炎消肿,排脓

  • 疫喉鼻煤

    证名。多由火毒炽盛,疫毒薰灼肺经,致鼻孔干燥,黑如煤。治宜解毒、泻火。可选用清瘟败毒饮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