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带脉

带脉

奇经八脉之一。出《灵枢·经别》。其循行路线,据《难经·二十八难》载:“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本脉约自与第二腰椎同高的季胁部下边开始,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横行腰腹,绕身一周。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腰脊疼痛,妇女带下,足痿不用等(图99)。②经穴名。代号GB26。出《灵枢·癫狂》。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带脉之会。位于侧腰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直下,与脐相平处。侧卧取穴(《针灸甲乙经》、《针灸集成》等)。另说在“季胁下一寸八分,脐上二分,两旁各七寸半”(《针灸大成》);“脐旁八寸半,肥人九寸,瘦人八寸”(《类经图翼》)。布有肋下神经和肋下动、静脉。主治经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闭疝气腰痛;以及子宫脱垂盆腔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图99

猜你喜欢

  • 夹热腹痛

    病证名。见《幼幼集成》。又名挟热痛。小儿热邪内积、气机不畅而致的腹痛。症见腹痛伴有面赤唇红,壮热烦躁、手足心热、多发于夜。治宜清热理气。用四顺清凉饮(白芍、当归、大黄、甘草)加青皮、枳壳,亦可针刺行间

  • 上角

    运气术语。出《素问·五常政大论》。角属木音,故上角指厥阴风木司天。

  • 腻粉

    出《传家秘宝方》。即轻粉,详该条。

  • 睑硬睛痛

    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睑鞭睛疼。常由“风热痰火,及头风夹攻,血滞于睥所致。”(《张氏医通》卷八)。《审视瑶函》:“此症不论有障无障,但两睑紧硬而睛疼,若头痛者,尤急。……轻则内生椒疮,重则

  • 为之

    经穴别名,出《医学原始》。即长强,见该条。

  • 血沫痧

    痧证之一。指患痧面有口吐血沫者。《痧症全书》卷中:“血沫痧,胀闷废食,两胁疼甚,口出淡血沫,如西瓜瓤,用熏陆香为君,佐以寄奴、茜草之类,治之即愈。”

  • 夏令感冒

    夏暑炎热,感受暑邪,影响脾胃,则生内湿,出现食欲减退,倦怠乏力等症。①寒暑感冒:发热不扬,头晕恶心,恶寒无汗,宜祛暑散寒,用香薷饮。②暑热感冒。精神困倦,发热蒸蒸汗出,口渴喜饮,或烦闷喘咳,宜清热解暑

  • 旁篇

    书名。见《汉书·艺文志》。25卷。原列于《白氏内经》、《白氏外经》之后,书已佚。原书作者、著作年代及书的具体内容,均已失于稽考。

  • 痘应出不出

    病证名。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痘疮初起发热三、四日后,应见点而不见点,此因外感风寒,阻于肌表,毒气不能外发所致。其症常伴有头痛,四肢拘急,恶风寒等。治宜解表透毒。用参苏饮,败毒散加减。

  • 直鲁古

    【生卒】:915~1005年【介绍】:辽代医生。吐谷浑人,一骑士之子,世医。直鲁古在战争中为辽太祖所浮。后曾任太医,擅长针灸,著《脉诀》、《针灸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