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往来寒热

往来寒热

证名。指寒症与热症间代而作,日发一次或数次的症状。为伤寒少阳病主症。《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类证活人书》卷八:“往来寒热者,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往来寒热有三证,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有表证而往来寒热者,用小柴胡也;有里证而往来寒热者,大柴胡也;已表或已下而往来寒热者,皆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也。”《伤寒发微论·论伤寒七十二证候》:“寒热往来,此证有三。一者中风证,小柴胡汤;二者热入血室证,刺期门;三者状如温疟黄龙汤证。”《景岳全书·杂证谟》:“凡寒热往来之病,其证有二,盖一以外邪不解而然,一以阳盛阴虚而然。此其一为表证,一为里证,所当辨治不可紊也。寒邪郁伏经络而为寒为热,此似疟非疟之类也。治法虽宜表散,然邪气得以久留者,必其元气之虚而正不胜邪也,故凡治此者,皆当以兼补血气为主。若血分微虚,形气本不甚弱而邪有不解者,三柴胡饮;若火盛血燥而寒热不已者,一柴胡饮;若因劳倦或气体本弱或肝脾不足而邪有不净者,四柴胡饮五柴胡饮补中益气汤;若阳邪陷入阴分,微兼内热而邪有不解者,补阴益气煎;若脾胃阳气不健,中气不暖而邪有不解者,温胃饮;若病久元气大虚而寒热不退者,但当单培元气,不必兼散,宜五福饮归脾汤,或大补元煎理阴煎之类,察其阴阳,择而用之。若果阳虚,非用温补不可。”又:“阴虚阳胜,或阴阳俱虚而为寒热往来者,此以真阴不足,总属虚损之病也。然其阴阳微甚,亦所当辨。”本证亦可见于虚劳。《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虚劳》:“虚劳之症,皆见发热,而虚损之热,多发于外,轻手按之即得,或潮热,或往来寒热。”参见虚劳发热条。

猜你喜欢

  • 本草经疏

    药物学著作。又名《神农本草经疏》。30卷。明·缪希雍撰。刊于1625年。本书系将《证类本草》中药物选出490种(其中以《神农本草经》药物为主),分别用注疏的形式,加以发挥,并各附有主治参互及简误二项,

  • 经行发斑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经行则血虚,血虚则生内热,加于风邪客热乘虚而入,聚于阳明,此斑之所由发也。治法疏风、清热、凉血,不可辛湿之药,宜犀角连翘饮(犀角、连翘、丹皮、生地、枳壳、荆芥、白芷、前胡

  • 疾医

    周代官方卫生机构分科之一种,又指该科医生。据《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医学分科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几种。疾医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医生。

  • 心热病

    证名。①指心受邪热所致的病症。《素问·刺热篇》:“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②指心痈。《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心痈,心热病也。经曰:诸痛痒疮疡,

  • 舌血

    病证名。即舌衄,详该条。

  • 马蛇子

    见《青岛中草药手册》。为石龙子之别名,详该条。

  • 六节

    节,谓一定的度数。古人以甲子纪天度,六十日甲子一周而为一节。又从六节以度三阴三阳及六气之变化以至人之六腑等。《素问·六微旨大论》:“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 风疮

    出《片玉心书》,即胎毒疮疥。见该条。

  • 下取

    治法术语。即从下施治。①病在下部者治下部,或上病下取,或指下法。《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②针刺下部穴位治疗下部疾病。如气积在腹中,针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和气冲穴。《灵枢·

  • 虎牙草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墓头回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