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恶疰心痛

恶疰心痛

证名。疰亦作注。指邪毒疠气传注心包所致的心痛。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圣济总录》卷五十六:“凡人将理失度,阴阳俱虚,血气不足,复因风寒暑湿客忤邪恶之气,乘虚入于肌体,流注经络,伏留脏腑,毒击心包,时发疼痛,积滞日久,转相注易,故曰恶注心痛也。”常见心痛如刀刺,或如咬心,胸膈两胁拘急疼痛,呕吐清水,食饮不下,手足逆冷等症。治宜鬼箭羽散槟榔散消石圆、十注丸、当归散等方。参见心痛、中恶心痛、注心痛条。

猜你喜欢

  • 叶下白

    ①见《闽东本草》。为天青地白之别名。②见《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白背叶之别名。各详该条。

  • 交肠

    病名。指大便时有尿液从肛门流出,小便时有粪质自尿道排出。《证治要诀·大小腑门》:“交肠之病,大小便易位而出。盖因气不循故道,清浊混淆。宜五苓散、调气散各一钱,加阿胶末半钱,汤调服,或研黄连阿胶丸为末,

  • 五并

    五脏精气内虚,为邪气所兼并而出现的精神症状。《素问·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 论方

    宋代太医局对医生的考试内容之一。用以试验其对古代医方的配伍原则以及君、臣、佐、使的理论和方法等的掌握情况。相当于今之方剂学考试。

  • 脾水

    病证名。五脏水肿病之一。指脾阳虚困,不能运化水湿所致的水肿。《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参见水肿、十水条。

  • 脬(pāo 泡)

    即膀胱。详该条。

  • 臭叶子

    见《滇南本草》整理本。为臭灵丹之别名,详该条。

  • 伤寒论集成

    书名。10卷,日本·山田正珍撰于1789年。作者据宋·高保衡、林亿的《伤寒论》校订本,广泛参阅古今《伤寒论》注本(包括日本医家的几种注本),予以辨析、选注、删繁、考订,并将所有条文编列序号,计408条

  • 王立

    【介绍】:明代医家。字与权。金华(今属浙江)人。讲理学,精医术,明太祖初入金华,召儒医而得王立,与之语,大喜。王氏进言曰:“惟愿号令军不扰攘,市不易肆。”

  • 气中

    ①经外奇穴名。出《医学纲目》。亦称气冲。位于脐下1.5寸,再旁开腹正中线1.5寸处。主治妇人血弱气喘,腹痛肠鸣。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②类中风证之一种。又名中气。多由七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