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拔罐法

拔罐法

是用排除杯、筒或罐内空气,以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代有以兽角或竹筒为工具的,所以又称为“角法”或“火罐”气;并有称为吸筒疗法拔筒法者。通常多用竹筒,或陶瓷、玻璃等制成。它是通过局部的温热和负压作用而引起局部组织充血和皮内轻微的郁血,促使该处的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结、退热、祛风、散寒、除湿、拔毒等作用。此法,在《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苏沈良方中都有记述。适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头痛胸胁痛风湿痹痛、扭伤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痛、高血压、疮疖痈肿、毒蛇咬伤(排除毒液)等症。使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选用的罐口应光滑,大小要适宜。②拔罐的部位,要以肌肉丰满和毛发较少的地方为宜。③拔罐的时间不宜过长,每次约在10~15分钟左右即可。常用拔罐方法有投火拔罐法,抽气拔罐法,水罐法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等。详各该条。

猜你喜欢

  • 肝热证

    证名。《素问·痿论》:“肝热者,色苍而爪枯。”又“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医碥·发热》:“恚怒不发,止自摧抑,则肝气不宣,郁而成热,妇人最多此证。证见胸胁胀痛,或飧泄,面青,手足冷,太息不乐,脉沉弦。

  • 脚踝骱

    解剖部位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即踝关节。

  • 积冷胃脘痛

    证名。指冷饮内伤,阴寒凝积所致的胃脘痛。《症因脉治》卷一:“二便清利,手足逆冷,口吐涎沫,得寒饮则甚,此积冷症也。”可用豆蔻丸。《类证治裁·胃脘痛》:“积寒致痛,绵绵不绝,无增无减,当辛热通阳,术附汤

  • 脚底板

    同足底。详该条。

  • 馤(ǎi 矮)塘医话

    书名。1卷。书末有补编2卷,名曰《医谈录》。清·张鲁峰撰于1851年。内容以论述有关内科杂病证治心得体会为重点。补编则以医论为主,包括有关温热病、舌诊、崩漏及妇女湿温病等内容。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丝络

    见横络条。

  • 倪枝维

    【介绍】:清代医家。字佩玉,号凤宾。浦江(今属浙江)人。长于产科,于1728年撰有《产宝》一书,重点论述产后病证,为清以后流行较广的妇产科专书之一。

  • 呕吐

    病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古代文献有将呕吐区分者,谓声物俱出为呕,有物无声为吐。现一般将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者,总称呕吐。可分虚实两类。《景岳全书·杂证谟》:“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

  • 杼骨

    骨名。出《灵枢·背腧》。又名膂骨。即第一胸椎棘突。

  • 新订黄芩芍药汤

    见《中国传染病学》。山楂炭、当归、白芍药、炒黄连、木香、厚朴各3克,酒黄芩、酒大黄各4.5克,陈皮、泽泻各6克。水煎服。治细菌性痢疾,症见微寒壮热,心烦詀语,腹痛作胀,里急后重,滞下不爽,舌尖赤,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