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前正中线胸骨剑突末端向上1.5寸处。一说“在鸠尾穴上1.5寸”(《中国针灸学》)。主治胃腕寒痛,喘息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见《本草纲目》。为苦地胆之别名,详该条。
指膝部肌肉、筋脉及骨节间作痛。《张氏医通·膝痛》:“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治宜补肝益肾,祛邪通络为主。如膝痛在筋,屈不能伸而肿者,多挟风热,宜二妙散加味;兼阴虚则热痛而不肿,宜虎潜
出《名医别录》。为黄芩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明·陶华撰于1445年。1卷。本书主要是根据痈疽等病证及其若干兼证制定内服和外用方共70余首以供临床参考。后薛己将本书收入《薛氏医案》中,并附按语。
为绘有人体经脉经穴的图象或挂图。此类图象,在唐代以前已有多种流传,均佚。现存近代的明堂图有题为元·滑寿撰,明·吴昆校,清·魏玉麟重刻的一种,共4幅木板刻印挂图。
【介绍】:见郑承洛条。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赤胫散之别名,详该条。
怔忡之一。见《类证治裁》卷四。《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本证可见于阵发性心动过速、神经官能症等疾病。治宜化痰、清火、镇心,用参胡温胆汤、金箔镇心丸等方。参见怔忡条。
《眼科纂要》卷上方。桑白皮四两,天门冬、麦门冬、黄芩、菊花、生地黄(酒洗)、当归尾各一两,茯苓五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不拘时茶水送下。治胬肉攀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