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痧胀

痧胀

病名。即痧证。又称痧气痧秽。见《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痧症要略》:“痧胀者,气之闭也,火之逆也。气为毒壅,火为毒升,故胸膈作胀,头目不清。治痧者,必先开其气、降其火,而后胀可消也。若食阻痧气于上者,则吐之;食壅痧气于中者,则消之;食结痧气于下者,则导之。……故治胀必治气,治气必治血,盖血活痧行,血破痧气走,血败痧气散,而降火亦在其中矣,此治痧之要术也。”参见、痧气条。

猜你喜欢

  • 香附旋覆花汤

    《温病条辨》卷三方。生香附、旋覆花(绢包)、苏子霜、茯苓各三钱,陈皮二钱,半夏、薏苡仁各五钱。水煎,分三次服。治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寒热如疟者。若腹满加厚朴;痛甚加降香末。

  • 庞安常

    【介绍】:见庞安时条。

  • 脉因证治

    书名。2卷(一作4卷)。旧题元·朱丹溪撰。本书介绍各科临床病证凡70篇,各证论述的次序先后为脉诊、病因、证候及治法,故名。本书一般认为并非朱氏原著,系采集《丹溪心法》、《活法机要》、《格致余论》等书的

  • 重插轻提

    即紧按慢提。见该条。

  • 陈义都

    【介绍】:见陈元赟条。

  • 七情

    ①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

  • 幼科集要

    见医述条。

  • 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书名。又名《董氏斑疹方论》、《小儿斑疹方论》。1卷。宋·董汲撰。约刊于十一世纪末期。本书对小儿斑疹(即后来所称的痘疮、天花)的证候作了简要说明,并附方剂17首,是一部较早的痘疮专书。解放后出版《小儿药

  • 阳盛

    阳热炽盛、偏胜。一般指邪热盛,而人体正气亦盛。表现壮热、无汗、气粗、烦躁、口干等证候。《素问·调经论》:“阳盛则外热。”

  • 寒剂

    十二剂之一。用寒凉药物组成,具有治疗热证作用的方剂。参见寒能制热条。